财政包干是什么意思

财政包干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就财政收支责任进行划分的一种预算管理体制。在这种体制下,中央政府核定地方政府的收支总额,地方政府在划定的收支范围内,自主组织收入和安排支出,以达到自求收支平衡的目的。
财政包干作为一种预算管理体制,其核心在于明确中央与地方在财政事务中的责任和权利,从而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和管理水平。以下是财政包干体制的详细解释:
1. 定义:财政包干是指中央政府核定地方政府的年度收支总额,地方政府在规定的收支范围内,自行组织收入,安排支出,确保收支平衡。这种体制下,地方政府对财政资金的管理和使用具有较大的自主权。
2. 主要内容:
收支划定:中央政府根据地方政府的实际情况,核定其年度的财政收入和支出总额。
自主管理:地方政府在收支范围内,有权决定如何使用财政资金,包括投资、建设、社会保障等方面。
自求平衡:地方政府需要自行组织收入,安排支出,确保财政收支平衡。
包干上缴或补贴:对于收入大于支出的地区,需要将超出部分上缴中央政府;而对于支出大于收入的地区,中央政府将给予差额补贴。
超收和结余:地方政府在完成预算任务后,超收部分和年度结余均归地方政府所有,用于地方发展。
3. 实施形式:
定收定支:中央政府核定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和支出,地方政府在规定范围内自主管理。
收支包干:地方政府在划定的收支范围内,自行组织收入,安排支出,自求收支平衡。
4. 历史背景:财政包干体制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我国,经过多年的实践和完善,已成为我国预算管理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5. 意义:
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通过明确中央与地方在财政事务中的责任和权利,促进财政资金的有效使用。
保障地方经济发展:地方政府在财政包干体制下,可以根据地方实际情况,灵活调整财政支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增强财政透明度:财政包干体制要求地方政府公开财政收支情况,提高财政透明度。
总之,财政包干体制作为一种预算管理体制,对于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保障地方经济发展、增强财政透明度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