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保abc类是什么意思

低保ABC类是指我国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中,根据家庭经济状况和收入水平的不同,将低保对象分为A、B、C三个类别。
在我国,低保(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为了保障城市居民的基本生活需要,对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人群给予一定的经济援助。为了更精准地实施这一政策,我国将低保对象分为A、B、C三个类别,具体如下:
A类:又称城市低保一类,是指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且家庭成员中有残疾人、重病患者、孤寡老人等特殊困难群体。这类人群的保障水平较高,政策扶持力度大。
B类:又称城市低保二类,是指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但家庭成员中没有残疾人、重病患者、孤寡老人等特殊困难群体。这类人群的保障水平较A类低,但仍然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政策扶持。
C类:又称城市低保三类,是指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但家庭成员中有一定劳动能力,可以通过就业增加收入。这类人群的保障水平最低,政策扶持力度相对较小。
低保ABC类的划分标准如下:
1. 家庭人均收入:这是划分低保ABC类的主要依据。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可申请低保。
2. 家庭成员状况:家庭成员中有残疾人、重病患者、孤寡老人等特殊困难群体的,可申请A类低保;家庭成员中没有这些特殊困难群体的,可申请B类低保。
3. 劳动能力:家庭成员中有一定劳动能力的,可申请C类低保。
低保ABC类的实施,有助于提高低保政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确保真正需要帮助的困难群众得到及时救助。同时,通过分类管理,还可以促进低保对象通过自身努力改善生活状况,实现脱贫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