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候考状元叫什么

古时候考状元称为“状元及第”
在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状元是科举考试中的最高荣誉。科举考试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主要方式,始于隋朝,盛于唐宋,延续至明清。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和殿试三个阶段,其中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层次。
在殿试中,考生们的试卷由皇帝指定的考官评阅,根据成绩排名,成绩最优异的考生被称为“状元”。状元及第意味着考生获得了进入朝廷任职的资格,通常会被授予进士及第的荣誉,并由此进入官僚体系。
“状元”一词最早出现在唐朝,当时的科举考试分为明经和进士两科,进士科中又分为甲、乙两等,其中甲等的第一名被称为“状元”。宋朝以后,科举考试逐渐完善,进士科成为唯一的一级考试,状元也就成为了科举考试的最高荣誉。
状元及第不仅是考生个人的荣誉,也是其家族和故乡的骄傲。古代社会对科举及第者有极高的评价,状元及第者往往能够获得皇帝的青睐,被委以重任,成为朝廷的重要官员。
除了“状元”之外,科举考试中的其他名次也有特定的称呼,如:
榜眼:进士及第中的第二名,意为榜上有眼。
探花:进士及第中的第三名,源于唐代科举制度中的“探花郎”,负责探查考生的试卷。
解元:乡试中的第一名,意为解开了难题。
亚元:乡试中的第二名,意为仅次于解元。
总的来说,古时候的科举考试是中国古代社会选拔人才的重要途径,状元及第则是这一制度中最为光彩夺目的成就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