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损音质是什么时候

22卖猪求荣时间:2024-07-06

无损音质这一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数字音频技术发展的初期。

无损音质的概念源于数字音频技术发展的早期阶段。随着数字音频技术的发展,人们开始追求更高的音质标准,以超越传统模拟音频的局限。在1980年代,随着数字音频压缩技术的出现,无损音质的概念逐渐形成。

最初,无损音质主要指的是通过数字方式记录和传输音频信号时,不丢失任何原始音频信息的技术。这一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1982年,当时飞利浦和索尼共同推出了CD(Compact Disc)技术。CD采用了44.1kHz的采样率和16位的量化精度,这种采样率和量化精度能够保留与原声非常接近的音频信息,因此被称作“无损”。

随着数字音频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无损压缩格式也应运而生。1990年代,MP3格式的出现虽然提供了有损压缩的音频体验,但同时也引入了无损压缩的概念。无损压缩格式如WAV(Waveform Audio File Format)和ALAC(Apple Lossless Audio Codec)等,能够在压缩音频文件的同时,不损失任何音频信息。

然而,真正将无损音质这一概念普及开来的是2000年代,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数字音乐市场的壮大,人们对于音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在这个时期,无损音质开始被广泛认知,并且逐渐成为高品质音乐的标准之一。

总的来说,无损音质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1980年代的数字音频技术,但直到2000年代才真正被大众所熟知并广泛应用。

注意:本站部分文字内容、图片由网友投稿,如侵权请联系删除,联系邮箱:63626085@qq.com

文章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