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唯物史观是什么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研究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之间的关系,强调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来源于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这一理论认为,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而生产关系则是生产力的社会形式。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原有的生产关系就不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这时就会产生社会变革的需求。
在唯物史观中,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即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而上层建筑包括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哲学等意识形态。这些意识形态反映并服务于经济基础,进而影响社会的发展。
具体来说,唯物史观包含以下几个核心观点:
1.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关系是生产力的社会形式。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原有的生产关系将不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从而引发社会变革。
2. 生产关系影响上层建筑:生产关系的变化会影响到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哲学等意识形态,这些意识形态反过来又会对生产关系产生影响。
3.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唯物史观强调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地位,认为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力量。
4. 社会历史发展具有规律性: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历史发展具有客观规律性,这一规律性体现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
在高中政治教学中,学习唯物史观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培养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学习唯物史观,学生可以更好地把握社会发展的方向,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