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数和序数效用论相同吗

基数和序数效用论不相同。
基数效用论和序数效用论是经济学中关于效用理论的不同流派,它们在效用测量和比较方面有着本质的区别。
基数效用论,也称为基数效用主义,是由边际效用理论发展而来的。这种理论认为,效用是可以用具体数值来度量的,即存在一个效用单位,可以用来比较不同商品或服务带来的效用大小。在基数效用论中,效用是可以加总的,也就是说,可以通过简单相加的方式来计算总效用。例如,如果一个人从吃一个苹果得到2个效用单位,从吃一个橙子得到3个效用单位,那么这两个效用可以相加,总效用为5个效用单位。基数效用论的代表人物包括杰文斯、门格尔和瓦尔拉斯等。
序数效用论,也称为序数效用主义,认为效用无法用具体的数值来衡量,而是只能比较大小。在序数效用论中,效用被看作是一种排序或偏好,而不是一个具体的数量。这意味着,消费者只能说出自己更喜欢哪个选项,而不能说出具体喜欢的程度。例如,消费者可能表示自己更喜欢苹果(偏好为1)而不是橙子(偏好为2),但无法说出苹果比橙子多喜欢多少。序数效用论的代表人物包括帕累托、希克斯和萨缪尔森等。
以下是基数效用论和序数效用论的主要区别:
1. 效用度量:基数效用论认为效用可以用具体的数值来衡量,而序数效用论则认为效用只能比较大小,不能具体量化。
2. 效用加总:基数效用论允许效用的加总,即不同商品或服务的效用可以相加。序数效用论则不允许效用的加总,因为效用本身没有具体的数值。
3. 偏好表达:基数效用论允许消费者精确地表达自己的偏好,而序数效用论则只允许消费者表达相对的偏好。
4. 应用范围:基数效用论在微观经济学中的应用较为广泛,尤其是在价格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等方面。序数效用论则更多地用于福利经济学和一般均衡理论。
总的来说,基数效用论和序数效用论是两种不同的效用理论,它们在效用测量、比较和应用方面有着本质的区别。尽管基数效用论在历史上更为流行,但序数效用论在现代经济学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