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老师教师资格证考什么

心理健康老师教师资格证的考试科目包括综合素质、教育知识与能力以及心理健康教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
心理健康老师教师资格证考试是为了选拔具备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能够胜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合格教师。根据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发布的《关于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增加心理健康教育等学科》的通知,以下是详细的考试科目及内容:
1. 综合素质:
考试内容涵盖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政策法规等方面。
主要考查考生对教育基本理论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以及对教师职业道德的认识和践行能力。
2. 教育知识与能力:
考试内容涉及教育基础理论、教育心理学、教育法律法规、学生指导与班级管理等方面。
主要考查考生对教育基础知识的掌握,以及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教育问题的能力。
3. 心理健康教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
考试内容侧重于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包括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理论、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技巧、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等。
主要考查考生在心理健康教育领域内的专业素养,以及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活动的组织、实施和评价能力。
对于不同类型的学校和教育机构,考试的具体科目可能略有不同。例如: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资格证:笔试科目为《综合素质》和《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中学心理健康教师资格证:笔试科目包括《综合素质(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以及《心理健康教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
中职心理健康教师资格证:笔试科目与中学心理健康教师资格证相同。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大专在读期间专业为心理健康教育,考生报考小学语文教师资格证时可能会面临专业不对口的情况。但这并不意味着不能通过考试,只是在实际应聘时可能会面临一定的竞争力挑战。
总之,心理健康老师教师资格证考试旨在确保考生具备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基本素质和能力。考生在备考过程中,应全面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为成为一名合格的心理健康老师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