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农抑商的废止发生在什么时候

重农抑商政策的废止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即中国改革开放初期。
重农抑商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经济政策,起源于战国时期的秦国,经过秦汉两代的继承与发展,成为历代封建王朝的主要经济政策之一。这一政策的核心是重视农业,限制商业的发展,以农业为国家经济的支柱。在封建社会中,农业被视为国家的基础,而商业则被视为次要的、甚至是低下的活动。
重农抑商政策在历史上持续了很长时间,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加快,这一政策才逐步废止。
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标志着中国改革开放的开始。这次会议明确提出,要实行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其中一个重要的改革方向就是调整经济结构,改变过去过分强调重农抑商的局面。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政府开始逐步放宽对商业的限制,鼓励私营经济的发展。1980年,中国设立了深圳经济特区,这是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也是商业发展的试验田。随后,中国陆续在其他地区设立了多个经济特区,吸引了大量国内外资本和技术的进入。
在这一背景下,重农抑商政策逐渐被废止。1984年,中国开始实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取消了对私营企业和个体经济的限制,允许其参与市场竞争。同年,中国还开始实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一改革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随着改革的深入,中国政府逐步放宽了对市场经济的限制,推行市场经济体制。199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明确提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目标的实现,标志着重农抑商政策的彻底废止,商业经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总之,重农抑商政策的废止是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成果之一,它为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为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提供了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