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妃殉葬是什么时候开始的

后妃殉葬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奴隶社会时期,具体而言,最早始于殷商时期。
后妃殉葬,是中国古代一种残酷的丧葬习俗,即帝王或贵族死后,要求其生前喜爱的妃嫔、宫女等女性随葬,以供其死后在另一个世界继续陪伴。这一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奴隶社会时期,具体而言,最早始于殷商时期。
在殷商时期,商人相信人死之后,灵魂会生活在另一个世界里,而墓葬则是墓主在另一个世界的居所。因此,为了确保墓主在死后依然能够享受生前的奢华与尊荣,奴隶主贵族会使用奴隶为之殉葬,以供其死后奴役驱使。在河南安阳发掘的殷商墓葬中,就有许多奴隶被活埋殉葬的例子,有的骨架旁放置着刀剑,有的骨架旁摆放着车马,显示出殉葬奴隶的身份和职责。
到了周代,殉葬制度逐渐普及,不仅奴隶被用于殉葬,连一些妃嫔、宫女等女性也成为殉葬的对象。《墨子·节葬》篇中记载,春秋战国时期,天子殉葬的人数可达数百,而将军、大夫的殉葬人数也有数十人。此外,《西京杂记》也记载了周幽王的陵墓中,有百余名女子作为殉葬者。
随着时间的推移,殉葬制度在秦、汉、唐、宋、明等朝代都有所体现,尤其在明朝时期,活人殉葬制度达到了高潮。明朝皇帝的儿孙去世时,也要用活人殉葬。然而,明英宗朱祁镇在位期间,立遗嘱禁止自己身后活人殉葬,成为明朝第一位废除这一制度的皇帝。尽管如此,活人殉葬在明朝灭亡前仍未完全废除。
清朝初期,活人殉葬现象仍然存在。顺治皇帝去世时,就有17名后妃殉葬。但到了康熙年间,康熙皇帝下令禁止活人殉葬,使这一长达数千年的残酷习俗在公元17世纪得以最终结束。
综上所述,后妃殉葬制度起源于殷商时期,历经周、秦、汉、唐、宋、明等朝代,直至清朝康熙年间才被彻底废除。这一制度的废除,标志着中国丧葬习俗的重大变革,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