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道外区原来叫什么

哈尔滨道外区原来叫“香坊”
哈尔滨道外区,作为哈尔滨市的一个重要区域,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在正式更名为“道外区”之前,这里有着一段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名称——“香坊”。
香坊这一名称的由来,与哈尔滨的历史紧密相关。哈尔滨原名“哈尔滨”,是满语“哈拉哈河”的音译,意为“晒网场”。而“香坊”则源于清朝时期,这里曾是满洲八旗驻军和官员的住宅区。由于当时这里环境优美,四季分明,植被茂盛,空气中弥漫着花草的香气,因此得名“香坊”。
香坊地区在清朝末年至民国时期,是哈尔滨市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当时的香坊,不仅有着繁华的商业街区,还有着众多的文化设施和名胜古迹。比如著名的圣·索菲亚教堂,就位于香坊区,是哈尔滨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随着哈尔滨城市的快速发展,香坊区的行政区划也发生了变化。1946年,哈尔滨市成立,香坊区成为市辖区。1954年,香坊区更名为道外区,这一名称的由来与哈尔滨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有关。
“道外”一词,源自哈尔滨市位于松花江、呼兰河和牡丹江三江交汇处,是古代北方的重要交通要道。而“道外”则指的是这三江交汇处以外的地区。因此,将香坊区更名为道外区,既体现了哈尔滨的历史文化,也反映了其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如今,道外区作为哈尔滨市的一个重要区域,依然保留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这里不仅有众多的历史建筑和文化遗址,还有着独特的民俗风情。道外区的美食文化也非常著名,如哈尔滨红肠、锅包肉等特色美食,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品尝。
总之,哈尔滨道外区原名为“香坊”,这一名称见证了哈尔滨的历史变迁,也体现了其独特的地域文化。虽然如今已经更名为道外区,但香坊的历史和文化依然深深地影响着这个区域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