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户与居民户有什么区别

家庭户与居民户的主要区别在于划分方式、土地分配、对应目标和属性等方面。
家庭户与居民户是我国户籍制度中常见的两种户口类型,它们在划分方式、土地分配、对应目标和属性等方面存在一些区别。
首先,在划分方式上,家庭户是以家庭为单位进行划分的,包括家庭中的每个成员;而居民户则是以某一区域居住的居民人数为划分标准,即某一区域内所有家庭成员的总和。
其次,在土地分配方面,城镇户口(非农业户口)泛指不享受农村土地分配权的人所拥有的户口,而居民家庭户口与居住地域已经有挂钩。这意味着,居民家庭户口的持有者可能生活在农村或城镇,但都享有相应的土地权益。
再次,对应目标方面,城镇居民户口是与农业居民户口相对应的,而居民家庭户口则是与集体户相对应的。集体户通常是指无血缘关系而居住在一起的人员,如机关、团体、学校、企业、事业单位内部或公共宿舍的人员。
此外,在属性方面,家庭户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包括家庭中的每个成员,而居民户是指某一区域内居住的居民具体人数。家庭户的成员之间往往存在血缘、婚姻或收养关系,关系亲密;而居民户的成员之间可能存在业缘关系,关系相对松散。
最后,我国在户籍制度改革后,取消了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的区分,全国户别统一为居民户口。这意味着,居民家庭户口不再区分农村户口和城镇户口,而是根据居住地、职业等因素进行分类。在户口簿的本人页中,可以通过职业区分来判断一个人是农业户口还是非农业户口。
总之,家庭户与居民户在划分方式、土地分配、对应目标和属性等方面存在一定区别,但都体现了我国户籍制度的发展与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