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坑监测频次如何确定?

基坑监测频次的确定应基于地质条件、基坑深度、周边环境、施工进度等因素综合考虑。
基坑监测频次的确定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综合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1. 地质条件:地质结构的稳定性对监测频次有重要影响。如地质条件较差,土质松散,则需增加监测频次。
2. 基坑深度:基坑越深,其侧向和垂直位移的风险越大,因此监测频次应相应增加。
3. 周边环境:周边建筑物、道路、地下管线等设施的敏感程度也会影响监测频次。靠近重要设施的基坑需要更频繁的监测。
4. 施工进度:施工阶段的不同阶段,如开挖初期、支撑系统安装、回填等,监测频次也应有所不同。
5. 监测手段:不同的监测设备和方法有不同的精度和适用性,也会影响监测频次。
通常,基坑监测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初期:在基坑开挖初期,由于应力释放和变形累积较快,应进行密集监测。
中期:随着支撑系统的稳定,监测频次可以适当减少,但仍需保持一定频率。
后期:在基坑回填阶段,监测频次可以进一步降低,但需确保关键参数的变化在可控范围内。
具体监测频次可根据《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 50497-2009)等相关规范,结合实际情况制定。例如,对于一般性基坑,可按以下频次进行监测:
位移监测:初期每天监测,中期每周监测,后期每两周监测。
沉降监测:初期每天监测,中期每周监测,后期每两周监测。
地下水位监测:初期每天监测,中期每周监测,后期每两周监测。
总之,基坑监测频次的确定应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并遵循相关规范和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