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处置损益资产处置收益的区别

资产处置损益和资产处置收益在会计处理和财务报告中的意义和影响有所不同。
资产处置损益和资产处置收益是两个在会计处理和财务报告中经常出现的术语,它们在反映企业资产处置活动的影响时有所区别。
资产处置损益是指企业因出售、转让等原因处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在建工程等非流动资产或处置组时产生的利得或损失。这一损益项目直接计入当期损益,影响企业的营业利润。在会计核算中,资产处置损益通常作为损益类科目,如“资产处置损益”或“资产处置收益”等。例如,如果企业出售一块土地并获得收益,这部分收益将作为资产处置损益计入当期利润表。
资产处置收益则是一个更为广泛的概念,它不仅包括资产处置损益,还包括处置划分为持有待售的非流动资产(如金融工具、长期股权投资和投资性房地产除外)时确认的处置利得或损失。2017年12月25日,财政部发布的《关于修订印发一般企业财务报表格式的通知》中,新增了“资产处置收益”这一行项目,用于在利润表的营业利润前列报。这意味着,资产处置收益不仅反映了资产处置的直接损益,还可能包括其他类型的资产处置活动的影响。
总的来说,资产处置损益更侧重于反映非流动资产处置的直接损益对营业利润的影响,而资产处置收益则是一个更全面的指标,涵盖了更多类型的资产处置活动及其对营业利润的影响。两者在财务报告中的披露位置和会计处理方法也有所不同,资产处置收益在利润表中的位置更为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