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的形成

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的形成是在抗日战争爆发后,为了共同抵抗日本侵略者而实现的。
国共两党的第二次合作是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事件。这一合作的形成经历了复杂的历史背景和多次尝试,最终在抗日战争爆发后得以实现。
首先,抗日战争的爆发是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形成的关键因素。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标志着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面对强大的外敌,国共两党意识到只有团结一致,共同抵抗日本侵略者,才能保卫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尊严。
在此之前,国共两党曾有过一次合作,即第一次国共合作,发生在1924年至1927年的北伐战争时期。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包括政治理念、军事策略、利益分配等问题,第一次国共合作最终破裂,导致了国共内战的爆发。
抗日战争爆发后,国共两党都认识到了民族危机的严重性。国民党方面,蒋介石在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逐渐意识到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积极作用,以及团结抗日的重要性。共产党方面,毛泽东等领导人也明确表示,抗日战争是民族存亡的关头,必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抵抗日本侵略者。
为了实现国共两党的第二次合作,双方进行了多次接触和谈判。1937年9月,国共两党在延安举行了一次重要会议,即“洛川会议”。在会议上,双方就共同抗日、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问题达成了一致意见。
随后,国共两党在军事、政治、经济等多个领域展开了合作。军事上,双方共同组建了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后改称八路军)和中国人民抗日联军(后改称新四军),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政治上,国共两党成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共同推动抗日战争的进行。经济上,双方共同动员社会资源,支持抗日战争。
国共两党的第二次合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在抗日战争期间,国共两党共同领导了中国人民进行了长达八年的艰苦卓绝的斗争,最终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这一胜利不仅保卫了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尊严,也为国共两党后来的和平谈判和新中国建设奠定了基础。
总之,国共两党的第二次合作是在抗日战争这一特殊历史背景下形成的,它不仅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事件,也是中华民族抗击外侮、维护国家利益的重要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