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斯匹林什么时候发明的

阿司匹林是在1897年发明的。
阿司匹林,化学名为乙酰水杨酸,是一种历史悠久的药物,它的发明标志着现代药物化学的一个重要里程碑。阿司匹林的发明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基于对古代植物成分的研究和化学家的不断探索。
早在公元前,苏美尔文明时期,人们就已经意识到柳叶具有消肿、镇痛的功效。古埃及、古希腊和古罗马的西方人也意识到柳叶的药用价值。19世纪初,英国牧师爱德华斯通发现柳树皮可以治疗疟疾。随后,德国药剂学教授约瑟夫·布赫纳从柳树皮中提取出柳苷,并进一步提纯得到水杨酸,这是一种能够有效镇痛的成分。
然而,水杨酸的副作用较大,对胃黏膜有刺激作用,限制了它的广泛应用。1900年前后,德国拜耳公司的化学家费利克斯·霍夫曼对水杨酸进行了改良,他发现将水杨酸分子中的羟基与乙酰基结合,形成乙酰水杨酸(即阿司匹林),这种化合物对胃部的刺激大大减小,因此更加适合作为药物使用。
1897年,霍夫曼成功合成了乙酰水杨酸,并申请了专利。这一创新使得阿司匹林成为一种安全、有效的药物,迅速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头痛、牙痛、肌肉痛、关节炎以及其他炎症性疾病。此后,阿司匹林成为了全球最广泛使用的药物之一,据统计,在20世纪末,全世界大约服用了10亿片阿司匹林。
尽管阿司匹林的发明对人类健康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其发明者并没有获得诺贝尔奖。这是因为阿司匹林的发现并非一个纯粹的突破性创新,而是基于对已知成分的改良和应用。直到1982年,约翰·范恩因发现阿司匹林的抗血小板过度凝集作用而获得诺贝尔奖,这才使得阿司匹林的发现和贡献得到了更加广泛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