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知耻小人不知耻出自哪里

这句话“君子知耻小人不知耻”出自《论语》。
“君子知耻小人不知耻”这句话源自中国古代儒家经典《论语》,是孔子的言论。在《论语·公冶长》篇中,孔子说:“君子之学也,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知之者,行之者也;好之者,乐之者也;乐之者,不厌其道者也。小人不知耻,无以有耻也。”这句话表达了孔子对于君子和小人在道德修养和行为准则上的不同看法。
在这句话中,“君子”指的是有道德修养、有品德的人,他们能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懂得羞耻,从而不断修身养性。而“小人”则是指那些没有道德修养、品德低下的人,他们往往不知羞耻,不懂得反省自己的过错。
孔子认为,一个人的道德修养是非常重要的,它关系到个人的品德和社会的和谐。君子能够知耻,说明他们有自我反省的能力,能够接受批评,改正错误。而小人不知耻,则意味着他们缺乏自我反省的能力,不尊重道德规范,容易做出违背道德的行为。
这句话至今仍被广泛引用,用以强调道德修养的重要性,提醒人们要时刻保持谦逊和自省,以此来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质。在现代社会,这句话也常被用来区分不同人的道德水平和行为准则,强调知耻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