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现行的会计制度和准则

我国现行的会计制度和准则以《企业会计准则》为基础,包括基本准则和具体准则,旨在规范企业会计核算,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和可比性。
我国现行的会计制度和准则体系是在借鉴国际会计准则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制定的一系列规范,旨在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促进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以下是对我国现行会计制度和准则的详细介绍:
1. 《企业会计准则》概述:
《企业会计准则》是我国企业会计核算的基本规范,由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制定。
它分为《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和《企业会计准则——具体准则》两部分。
2. 《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
发布于2006年2月15日,自2007年1月1日起施行。
2014年7月23日进行了修改,并于发布之日起施行。
基本准则包括总则、会计信息质量要求、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会计计量、财务会计报告、附则等章节。
3. 《企业会计准则——具体准则》:
包括《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等38项具体准则。
自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范围内施行,鼓励其他企业执行。
后续部分准则进行了修订,如第39-42号准则。
4. 会计准则的配套文件:
与会计准则相配套的,还有各准则的应用指南和企业会计准则解释文件。
截至2021年7月14号,会计准则解释已发布至《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14号》。
5. 会计准则的实施:
2007年,1,557家上市公司按照新准则调整后的2007年年初股东权益合计45,625.49亿元,2006年12月31日按旧准则反映的股东权益合计41,486亿元。
这表明新准则的实施对于提高企业会计信息质量起到了积极作用。
6. 政府会计准则体系:
我国政府会计准则体系包括基本准则、具体准则、应用指南和会计制度。
基本准则和具体准则旨在规范政府会计核算,保证政府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和可比性。
综上所述,我国现行的会计制度和准则以《企业会计准则》为核心,通过基本准则和具体准则的制定与实施,旨在规范企业会计核算,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