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发展心理学中客观永久性是指

在发展心理学中,客观永久性是指个体对物体存在的认知,认为物体即使在不在眼前时也依然存在,并且其本质属性不会改变。
客观永久性是儿童认知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通常出现在儿童大约18个月至24个月之间。这个概念的发展是儿童认知成熟的一个关键标志,意味着儿童开始理解物体的存在不受其视觉感知的限制。
在儿童早期,由于认知能力的限制,他们可能会表现出一种“这里与现在”的思维方式,即认为如果物体离开了他们的视线,那么物体就不存在了。这种思维模式被称为“主观永久性”。然而,随着认知能力的提高,儿童逐渐能够理解物体的客观永久性。
客观永久性的发展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
1. 物体恒存性:儿童开始意识到即使物体不在眼前,它们仍然存在。这种认知能力使得儿童能够预测和解释物体的行为,例如,即使看不见玩具,儿童也会知道玩具仍在某个地方。
2. 物体不变性:儿童认识到物体的本质属性不会因为它们的位置、形状或外观的改变而改变。例如,即使一个玩具被藏起来,儿童仍然知道它是一个玩具,而不是其他东西。
3. 因果关系:理解物体的客观永久性有助于儿童建立因果关系。儿童开始理解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例如,扔一个球会看到球滚动,这表明球的存在不受观察者的影响。
4. 社会交往:客观永久性的发展也对社会交往有重要意义。儿童能够更好地理解他人和物体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连续性,这对于建立信任和社交关系至关重要。
客观永久性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通常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来促进:
经验积累:通过不断观察和体验物体的存在和变化,儿童逐渐建立起对物体恒存性的认识。
成人指导:成人的引导和解释可以帮助儿童理解物体的客观永久性。
语言交流:通过语言交流,儿童可以学习到关于物体存在的知识,并逐渐内化这些知识。
总之,客观永久性是儿童认知发展中的一个关键阶段,它不仅影响着儿童的认知能力,还对他们的社会交往和情感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