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面埋伏是指哪一场战役

25暗夜孤辰时间:2024-07-06

十面埋伏是指楚汉争霸中的垓下之战。

十面埋伏,这一成语源于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楚汉争霸中的垓下之战。这场战役发生在公元前202年,是汉朝建立过程中的关键一役。楚汉争霸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场重要战争,由汉高祖刘邦和西楚霸王项羽两大势力争夺天下。

垓下之战发生在今安徽省宿州市灵璧县东南的垓下地区。当时,项羽的军队与刘邦的军队在此展开了一场大规模的决战。根据《史记》的记载,刘邦采用了张良的计策,将项羽的军队包围在垓下,并设下了十面埋伏。

在这场战役中,刘邦的军队利用地形优势,将项羽的军队围困在垓下,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包围圈。楚军被分割成十面,每面都设下了埋伏。楚军被困多日,粮草不济,士气低落。而汉军则趁机发起攻击,最终迫使项羽军队投降。

垓下之战的胜利,标志着楚汉争霸的结束,刘邦建立了汉朝,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位伟大帝王。这场战役也成为了中国古代军事史上的一次经典战役,被后人传颂。成语“十面埋伏”也就此而来,用来形容被敌人四面八方包围、陷入绝境的境地。

注意:本站部分文字内容、图片由网友投稿,如侵权请联系删除,联系邮箱:63626085@qq.com

文章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