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导现象是什么时候发现的

超导现象最早是在1911年被发现的。
超导现象,这一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宏观量子现象,是在1911年由荷兰物理学家海克·卡末林·昂内斯(Heike Kamerlingh Onnes)首先观察到的。当时,昂内斯在进行低温物理实验时,成功地将氦气液化,这一成就本身就已经是物理学史上的一个重大突破。在此基础上,他在1911年春季使用液氦将汞冷却至4.15开尔文(K)时,意外地发现汞的电阻突然降为零。这一现象与当时已有的物理理论不符,因为它意味着在如此低的温度下,汞中的电子运动不再受到阻碍。
这一发现引起了科学界的极大关注,因为它揭示了物质在特定条件下电阻可以完全消失的新现象。昂内斯将这一现象命名为“超导性”。随后,科学家们陆续发现其他一些金属和合金在特定低温下也表现出超导性,从而开启了超导材料研究的时代。
超导现象的发现是物理学领域的一个里程碑,它不仅揭示了物质在极端条件下的量子特性,而且为未来超导材料的应用开辟了道路。超导材料具有零电阻和完全抗磁性的特性,在电力、磁共振成像(MRI)、粒子加速器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在超导现象被发现后的几十年里,科学家们对超导材料的研究不断深入。1933年,德国物理学家瓦尔特·迈斯纳(Walter Meissner)和罗伯特·奥克森菲尔德(Robert Ochsenfeld)发现了超导体的迈斯纳效应,即超导体能够排斥其内的磁感应线。这一发现进一步加深了人们对超导现象的理解。
随着研究的深入,科学家们发现,超导材料的临界温度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在1911年发现汞的超导性之后,直到1986年,科学家们普遍认为超导的临界温度不会超过30K。然而,1986年,德国科学家约翰内斯·贝德诺尔茨(Johannes Bednorz)和瑞士科学家卡尔·米勒(Karl Müller)发现了一种陶瓷性金属氧化物,其临界温度超过了30K,从而开启了高温超导体的研究。随后,临界温度的记录不断被刷新,最高已达到138K。
超导现象的发现和研究,不仅推动了物理学的发展,也为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技术进步。目前,科学家们仍在不断探索更高临界温度的超导材料,以期在更多领域实现超导技术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