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偏小的原因

在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中,若测得的结果偏小,这通常与以下几个关键因素有关:
1. 装置气密性不好:实验装置的气密性是保证实验准确性的重要前提。如果装置存在漏气现象,在冷却过程中外界空气会进入瓶中,导致瓶内气体体积增加,从而使得测得的氧气含量偏小。
2. 红磷量不足:红磷作为消耗氧气的物质,其量必须足够以完全消耗掉瓶中的氧气。如果红磷的量不足,无法将瓶中的氧气完全消耗掉,导致剩余氧气量较多,测得的氧气含量自然偏小。
3. 实验操作不当:
未冷却至室温就打开止水夹:实验结束后,如果未等到装置冷却至室温就打开止水夹进行读数,由于瓶内气体温度偏高,气压偏大,这会导致瓶内气体体积被高估,从而使得测得的氧气含量偏小。
燃烧时插入集气瓶过浅:如果在燃烧过程中插入集气瓶过浅,导致瓶中气流对流受到影响,氧气耗尽前燃烧就可能停止,这也会导致测量结果偏小。
4. 标志集气瓶的五等分不明确:如果集气瓶的五等分标记不清晰,最下部的五分之一体积偏大,那么进入瓶中的水的体积自然就会少于实际消耗的氧气体积,导致测量结果偏小。
为了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实验过程中必须严格控制这些因素。比如,在实验前要检查装置的气密性,确保红磷的量足够,严格按照实验步骤操作,并在装置冷却至室温后再进行读数。此外,对实验设备和工具进行适当的校准和标记也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