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氯酸钠有效氯测定方法

次氯酸钠有效氯的测定方法通常采用碘量法或滴定法。
次氯酸钠(NaClO)是一种常用的消毒剂,其有效氯含量是衡量其消毒能力的重要指标。以下是两种常见的测定次氯酸钠有效氯的方法:
1. 碘量法:
原理:碘量法基于次氯酸钠的强氧化性,它能够将碘化钾(KI)中的碘离子(I^-)氧化成碘单质(I2),而碘单质与淀粉反应生成蓝色复合物,通过滴定碘单质来计算有效氯的含量。
操作步骤:
1. 将待测的次氯酸钠溶液与碘化钾和酸性溶液混合。
2. 加入过量的硫代硫酸钠溶液,使碘单质被还原为碘离子。
3. 用标准硫代硫酸钠溶液滴定剩余的碘离子,根据滴定所需硫代硫酸钠溶液的体积计算有效氯含量。
2. 滴定法:
原理:滴定法通常使用银离子滴定法,基于次氯酸钠与银离子反应生成不溶于水的氯化银沉淀,通过滴定消耗的银离子量来计算有效氯含量。
操作步骤:
1. 将次氯酸钠溶液与硝酸银溶液混合,使次氯酸钠中的氯被沉淀为氯化银。
2. 过量的硝酸银溶液与溶液中的氯离子反应。
3. 使用标准硫氰酸钾溶液滴定过量的硝酸银,根据滴定所需硫氰酸钾溶液的体积计算有效氯含量。
两种方法各有优缺点,碘量法操作简便,但可能受到温度、光照等因素的影响;滴定法则更精确,但操作步骤较为复杂。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测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