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特许管理办法

明确规范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特许经营行为,保障公共利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特许管理办法》旨在规范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特许经营行为,确保特许经营项目的有效实施,同时保障公共利益和社会稳定。以下是该管理办法的主要内容:
1. 特许经营的定义和范围:该办法明确了特许经营的定义,即政府通过招标等方式,将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项目授权给具有相应资质的企业或个人进行建设和运营。特许经营的范围包括供水、供电、供气、供热、公共交通、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领域。
2. 特许经营权的授予:特许经营权的授予应当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通过招标、竞争性谈判等方式进行。政府相关部门应制定特许经营权的授予标准和程序。
3. 特许经营期限:特许经营期限一般不超过30年,具体期限根据项目特点和市场需求确定。在特许经营期限内,特许经营者享有项目的投资、建设和运营权。
4. 特许经营者的权利和义务:特许经营者享有项目收益权,同时承担项目的投资、建设和运营责任。特许经营者应保证服务质量,确保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的安全、稳定运行。
5. 监管机制:政府相关部门应建立健全特许经营监管机制,对特许经营者的运营情况进行监督,确保其依法履行义务。对于违反规定的特许经营者,政府有权依法进行处罚。
6. 风险分担:特许经营项目的风险由政府、特许经营者和社会共同分担。政府应通过政策引导、财政补贴等方式,降低特许经营者的风险。
7. 合同管理:特许经营合同是特许经营的核心文件,应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合同签订后应报政府相关部门备案。
8. 争议解决:特许经营过程中发生的争议,应首先通过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可通过仲裁或司法途径解决。
通过上述管理办法,可以有效地规范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特许经营行为,促进公共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的服务质量和效率,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