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评手续办理中能生产吗

在环评手续办理过程中,一般情况下不能进行生产活动。
在建设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环评)手续办理的过程中,企业通常需要遵循一定的法律程序和行政规定。以下是对这一问题的详细解答:
首先,环评手续的办理是建设项目前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涉及到对项目可能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进行全面评估,并提出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这一过程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 项目立项:企业在确定项目后,首先需要向相关部门提出项目立项申请。
2.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编制:企业需要委托具有资质的环境影响评价机构,根据项目特点编制环境影响评价报告。
3. 环评报告审查:环评报告完成后,需提交给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进行审查。
4. 公众参与:在环评过程中,可能需要进行公众参与,以便收集社会公众对项目环境影响的意见和建议。
5. 环评审批: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对环评报告进行审查后,会作出批准、不批准或要求补充材料等决定。
在上述过程中,企业是否可以开始生产活动取决于以下因素:
环评报告审查结果:如果环评报告被批准,且项目符合环境保护要求,企业通常可以在环评手续办理完毕后开始生产。
环境保护“三同时”原则:根据我国《环境保护法》的规定,建设项目必须遵守“环境影响评价、环境保护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的原则。这意味着,在环评手续办理期间,企业通常不得进行生产活动。
特殊行业要求:对于一些涉及高风险、高污染的行业,如化工、制药等,可能需要采取更为严格的环评和审批程序,甚至可能需要实施试生产,但这需要得到相关部门的特别许可。
因此,在环评手续办理期间,企业应暂停生产活动,直到环评手续办理完毕并获得相应的生产许可。如果企业在未完成环评手续的情况下擅自进行生产,可能会面临行政处罚,包括罚款、停产整顿甚至吊销许可证等严重后果。此外,未进行环评的生产活动还可能对环境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害,影响企业的社会责任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