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用水水源保护管理条例

确保饮用水安全,保护水源地环境
《饮用水水源保护管理条例》是我国针对饮用水水源保护制定的重要法规,旨在确保城乡居民的饮用水安全,维护水源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该条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水源地划分与保护区域:条例明确了饮用水水源的分类和保护区划分,包括一级保护区、二级保护区和准保护区,明确了不同保护区内禁止或限制的行为,如禁止设置排污口、禁止从事破坏水源地生态环境的活动等。
2. 污染防治措施:条例要求加强对水源地的污染源控制,包括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农业面源污染等,要求企业和个人采取措施减少污染物排放,确保水质安全。
3. 监测与预警系统:建立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监测网络,定期对水源地进行水质监测,确保及时发现和处理污染事故。同时,建立预警系统,对可能影响水源地水质的安全隐患进行预警。
4. 责任追究:条例明确了违反饮用水水源保护规定的法律责任,包括行政处罚和刑事责任,对造成饮用水安全事故的,依法从严追究责任。
5. 公众参与:鼓励公众参与饮用水水源保护工作,通过举报违法行为、参与环保宣传等方式,共同维护水源地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