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一号进入地月前几次变轨

嫦娥一号在进入地月转移轨道前,共实施了四次变轨。
嫦娥一号卫星是我国首颗月球探测卫星,自2007年10月24日成功发射以来,它历经了一系列复杂的变轨过程,最终成功进入地月转移轨道,为我国月球探测工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嫦娥一号的变轨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首次变轨:在发射后的第二天,即2007年10月25日,嫦娥一号成功实施首次变轨。这次变轨的主要目的是将卫星的近地点高度从约200公里抬高至约600公里,使卫星进入一个16小时的绕地球轨道。这一阶段的变轨是通过远地点发动机点火,使卫星加速实现的。
2. 第二次变轨:2007年10月26日,嫦娥一号成功实施第二次变轨。这次变轨的目的是将卫星的近地点高度进一步提高,使其进入一个24小时的绕地球轨道。在这次变轨中,卫星的近地点高度由约600公里提升至约900公里。
3. 第三次变轨:2007年10月29日,嫦娥一号实施第三次变轨。此次变轨使卫星的近地点高度再次提升,达到了约1200公里,同时将卫星的远地点高度提升至约50000公里,进入了一个48小时的绕地球轨道。这次变轨成功后,嫦娥一号卫星已具备了进入地月转移轨道的条件。
4. 第四次变轨:2007年10月31日,嫦娥一号进行第四次变轨,即第三次近地点变轨。这次变轨的目的是将卫星从48小时轨道调整至地月转移轨道。在变轨过程中,卫星的主发动机启动,使其速度在短时间内由v1提高到v2,成功进入地月转移轨道。
通过这四次变轨,嫦娥一号卫星逐渐接近月球。在地月转移轨道上,卫星经过114小时的飞行,到达近月点Q。在近月点Q,卫星需要及时制动,以降低速度,被月球引力俘获,最终进入绕月球的圆形工作轨道。在绕月轨道上,嫦娥一号卫星进行了多次制动,最终进入绕月127分钟的圆形轨道,开始了对月球的探测任务。
总的来说,嫦娥一号卫星在进入地月转移轨道前的几次变轨过程中,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对各项数据进行精确分析,确保了卫星按预定计划进行变轨,为中国月球探测工程的成功实施打下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