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让制到世袭制是什么时候

禅让制到世袭制的转变发生在夏朝,具体是在大禹的儿子启继位之后。
禅让制是中国上古时期的一种王位继承方式,主要在三皇五帝时期实行。在这一制度下,首领之位是通过前任首领的推荐和集体决策,由贤能者继承,而非世袭。例如,尧传位给舜,舜传位给禹,这一系列传承体现了“公天下”的理念。
然而,这种制度在夏朝时期发生了变化。大禹因治理洪水有功,被舜帝禅让为帝位。大禹在位期间,其子启逐渐崭露头角,拥有了一定的权力和影响力。在大禹去世后,按照传统的禅让制,启本应将王位传给有德有才的人,但启却自立为帝,不再实行禅让制。
启继位后,虽然表面上仍进行了一系列禅让仪式,但实际上王位已经由禅让制转变为世袭制。启的儿子太康继承了王位,从此夏朝的帝位开始由大禹家族世袭。这一转变标志着中国历史上从“公天下”到“家天下”的转变,也是封建王朝的起源。
夏朝的建立和世袭制的确立,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此后的几千年里,中国大部分王朝都实行了世袭制,直至清朝灭亡,封建统治才宣告结束。禅让制到世袭制的转变,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一个重要节点,也是社会结构和思想观念的重大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