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受哪个部门监管

银行在中国受到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的监管。
在中国,银行的监管职能主要由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简称“金融监管总局”)负责。金融监管总局是负责全国金融业监管的国务院直属机构,其主要职责是监督管理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和安全,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的具体监管职责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1. 市场准入监管:对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设立、变更、终止进行审批,确保市场准入的公平性和合规性。
2. 业务监管:对银行的业务活动进行监督,包括存款、贷款、支付结算等业务,确保银行业务的合规性和稳健性。
3. 资本充足率监管:要求银行保持足够的资本充足率,以抵御风险,保障存款人的利益。
4. 风险管理:监督银行的风险管理政策,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等,确保银行能够有效控制风险。
5. 信息披露:要求银行定期披露财务报告和其他相关信息,提高市场透明度。
6. 股东股权监管:对银行的股东股权结构进行监管,防止股东滥用权利、干预公司经营,确保股权结构的合理性和合规性。
近年来,随着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金融监管总局不断加强对金融乱象的整治,如对违法违规股东进行公示,对理财业务的违规行为进行处罚等。例如,金融监管总局已经公布了多批重大违法违规股东名单,其中包括入股资金来源不合规定、代持银行保险机构股权、隐瞒关联关系及一致行动关系等犯罪行为。
此外,金融监管总局还与其他监管机构如中国人民银行(央行)等协同工作,共同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中国人民银行主要负责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对金融机构进行宏观审慎管理,而金融监管总局则专注于微观层面的金融机构监管。
总之,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作为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主要监管部门,在维护金融市场秩序、保障金融消费者权益、促进金融业健康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