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候对商人的称呼

古时候对商人的称呼主要有“贾”、“商”、“市人”、“驵侩”、“驵”、“驵侩子”等。
在古代中国,由于商业活动主要围绕市场进行,因此商人往往被称作“市人”或“市贾”,意指在市场中从事买卖的人。此外,“贾”这个字在古代也专指商人,源自《周礼》中的“贾人掌市”,这里的“贾人”就是指经营商业的人。
“商”字本义即为交换,后来也用来指代从事交换活动的商人。《史记·货殖列传》中提到“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里的“利来利往”即指商人之间的交易活动。
“驵侩”和“驵”这两个词则专指市场上的经纪人或者中介人,他们负责撮合买卖双方的交易,收取一定的佣金。在古代,驵侩在市场交易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精通市场行情,能够为买卖双方提供信息和谈判服务。
“驵侩子”是对驵侩的蔑称,含有贬义,常用来形容那些唯利是图、不择手段的商人。这个称呼反映了古代社会对商人中一些不道德行为的批判。
值得注意的是,古代社会对商人的评价并不一致。一方面,商人通过流通商品,促进了各地经济的交流和发展,被视为社会经济活动的重要参与者。另一方面,由于商业活动的逐利性,商人也常被看作是追求私利、缺乏道德约束的群体,因此在一些文献中,商人并不总是得到正面的评价。
1、古代商人地位
古代中国社会以农为本,因此商人的地位相对较低,属于“士农工商”四民中的末等。在儒家思想中,主张“重农抑商”,认为商人逐利,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和道德的弘扬。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到了宋朝以后,商业活动日益繁荣,商人的经济地位有所提高,社会对商人的看法也逐渐发生变化,一些有识之士开始倡导“工商皆本”,承认商业在社会经济中的重要地位。
尽管如此,商人仍需遵守严格的商业道德和法律规范,如不得哄抬物价、欺行霸市等,否则会受到严厉的法律制裁。在一些地方,商人还需要缴纳较高的税负,以支持国家的财政需求。
2、古代商人如何称呼对方
古代商人之间的称呼并无特别固定的称谓,一般会根据对方的年龄、地位、关系亲疏等因素来选择合适的称呼。比如,对于年长的商人,可能会尊称为“老哥”、“老伯”等;对于地位较高的商人,可能会称其为“东家”、“掌柜”等;对于关系亲近的同行,可能会直接称呼名字或者加上“兄弟”、“朋友”等称谓。在商业场合,为了表示尊重和客气,商人之间也常使用“客官”、“老板”、“大商”等尊称。
古代对商人的称呼多样,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商业活动的不同态度和商人角色的复杂性。随着历史的发展,商人的社会地位和角色认知也在不断变化,但其作为经济活动的重要参与者,始终在社会发展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