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性原则要求口诀

23香中萧鼓时间:2024-07-03

巩固性原则要求在教学中要注重知识的巩固,通过复习、练习和应用等方式,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深刻理解和持久记忆。

巩固性原则是教育心理学中的一项重要原则,它强调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传授新知识,还要通过各种方式确保学生能够牢固掌握这些知识,避免学过即忘。这一原则的实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及时复习:学习新知识后,应立即进行复习,以强化记忆。复习可以是简单的回顾,也可以是通过提问、讨论或做练习来检验理解程度。

2. 多样化的复习方式:使用不同的复习方法,如口头复述、写作业、做练习题、讲解给他人听等,可以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增强记忆效果。

3. 分散复习:将复习时间分散在学习过程中的多个时段,而不是集中在一次,这样可以避免“过度学习”,减少记忆负担,提高记忆效率。

4. 深度加工:对学习材料进行深入理解和分析,如通过类比、归纳、总结等方式,使知识结构化,有助于知识的长期保持。

5. 应用知识: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中,通过实践来巩固知识,使知识从理论转化为技能,提高知识的实用性和持久性。

6. 自我检测:定期进行自我测试,如做模拟题、进行自我评估,可以了解学习效果,及时发现并弥补知识漏洞。

7. 形成知识网络:将新学知识与已有的知识体系相联系,构建知识网络,有助于知识的整合和记忆。

8. 合理安排学习时间:遵循“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在学习后的关键时间点进行复习,如20分钟、1小时、9小时、24小时、一周后等,以减缓遗忘速度。

通过以上策略,教师和学生可以共同遵循巩固性原则,确保知识的深入理解和长期记忆,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1、巩固性原则在教学中的应用案例

巩固性原则在教学中的应用案例可以是多样的,例如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在讲解完一个新概念后,可以立即让学生做几道相关的基础练习题,然后在课后布置一些稍有难度的题目,让学生在家中独立完成。在下一次课开始时,教师可以对这些作业进行讲解和点评,确保学生对新概念的理解。此外,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新学的知识去解决,如计算面积、体积等,这样既能巩固知识,又能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在讲解完一篇课文后,可以让学生朗读、复述或者写读后感,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同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通过表演来重现课文中的场景,这既有助于记忆,又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巩固性原则与遗忘规律的关系

巩固性原则与遗忘规律紧密相关。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理论指出,人们在学习后会逐渐遗忘所学内容,遗忘的速度在最初几天最快,然后逐渐减慢。巩固性原则正是基于这一规律,要求教师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及时复习、分散复习、深度加工等方式,对抗遗忘,使知识得以长期保持。通过遵循巩固性原则,可以有效提高学习效率,降低遗忘率,确保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长期记忆。

总的来说,巩固性原则是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强调知识的持久记忆和实际应用,通过各种策略帮助学生克服遗忘,确保学习效果的持久性和有效性。

注意:本站部分文字内容、图片由网友投稿,如侵权请联系删除,联系邮箱:63626085@qq.com

文章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