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之信然的之和信然是什么意思

19paulo时间:2024-07-04

“取之信然”的“之”和“信然”分别有不同的含义。

“取之信然”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是描述韩信在楚汉战争中对刘邦的忠诚和信任。这句话的意思是,韩信所言之事,一旦实行,结果往往与他所预料的一样,非常准确,即言出必行,信守承诺。

在这个句子中,“之”是一个代词,指代韩信所说的话或计划。在古代汉语中,“之”常常用来指代前文提到的人或事物,起到连接和指代的作用。

“信然”则是两个词的组合,其中“信”是“确实”、“的确”的意思,而“然”则表示“如此”、“这样”。所以,“信然”合在一起,就是“确实如此”或“果然如此”的意思,用来强调韩信的预测或决策最终得到了验证。

综上所述,“取之信然”表达的是韩信的智慧和判断力,他的策略和预言往往能够得到实际的验证,显示出其高超的军事才能和深思熟虑的决策。

1、之的其他用法

在古代汉语中,“之”字的用法非常多样,除了作为代词指代人或事物外,还有以下几种常见用法:

1. 动词或形容词后,相当于“的”:如“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中的“之”即为“的”之意。

2. 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中的“之”在此处无实义,仅起连接作用。

3. 用作宾语前置的标志: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中的“之”表示宾语前置,实际应为“不知句读,不解惑”。

4. 用于定语后置的标志:如“马之千里者”(《马说》)中的“之”引导定语后置,实际应为“千里之马”。

5. 用作虚词,无实际意义:如“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中的“之”在此处无实义,仅表示停顿。

2、信然的其他例子

“信然”这个词在古代文献中并不罕见,常用来形容事情如预料般发生或结果符合预期。例如在《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中,诸葛亮的“草船借箭”计策成功后,周瑜评价说:“孔明神机妙算,吾不如也。吾虽不杀之,其势不久亦将自毙。吾决意取荆州,以报今日之辱,信然。”这里的“信然”表示周瑜确信诸葛亮的死期将至,自己夺取荆州的计划必定会实现。

总之,“取之信然”中的“之”是代词,指代韩信的言论或策略,“信然”则表示确实如此,强调韩信的预见性和执行力。在古代汉语中,“之”和“信然”都具有丰富的语境含义,体现了汉语的精妙和表达的多样性。

注意:本站部分文字内容、图片由网友投稿,如侵权请联系删除,联系邮箱:63626085@qq.com

文章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