冥王星一直以来被人称为第九颗行星

冥王星曾经被公认为太阳系的第九颗行星,但这一地位在2006年被改变。
冥王星的发现与早期地位:
冥王星于1930年由美国天文学家克莱德·汤博发现,当时它被认为是太阳系内已知的第九颗行星。它的发现满足了当时对太阳系行星的定义,即围绕太阳运行、轨道上没有其他物体的天体。因此,冥王星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一直被纳入行星行列,与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一起,共同构成了太阳系的行星家族。
重新定义行星: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天文学家们对太阳系的认识不断深入,特别是随着一些类似冥王星的天体在柯伊伯带的发现,如厄里斯等,这些天体的性质和冥王星相似,引发了对行星定义的重新审视。2006年8月24日,国际天文学联合会(IAU)在捷克布拉格召开的大会上,经过投票通过了新的行星定义:行星必须满足以下三个条件:
1. 绕太阳运行。
2. 其轨道附近没有其他物体,即其质量足够大,足以清除其轨道附近的其他天体。
3. 是一个圆球形的天体,其自身重力足以克服刚性体的形状,使其成为流体静力平衡的形状。
根据这个新定义,冥王星不再满足“清除轨道附近其他物体”的条件,因为它位于柯伊伯带,这里还有许多其他类似的天体。因此,冥王星被重新分类为“矮行星”,而柯伊伯带的其他类似天体也被归入这一类别。这一决定使得太阳系的行星数量从九颗减少到八颗,即现在的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
冥王星的特殊地位:
尽管冥王星不再被正式称为行星,但它在太阳系中的地位仍然独特。它是柯伊伯带最大的天体,也是太阳系内已知最大的矮行星。2015年,美国宇航局的“新视野”号探测器成功飞掠冥王星,为人类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近距离观测数据,揭示了冥王星表面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包括冰山、冰裂谷、火山和一个心形的大型地形特征。这些发现进一步提升了冥王星在太阳系探索中的重要性。
1、冥王星的大小
冥王星的直径约为2377公里,比月球稍大一些,但远小于地球的大小。其体积约为1730万立方公里,质量约为1.31×10^22千克,大约是地球质量的0.00216倍。冥王星的表面主要由冰构成,包括氮冰、甲烷冰和水冰,而其核心可能由岩石和冰混合物组成。冥王星的自转周期为6.39地球日,公转周期则为248地球年,这使得它绕太阳的旅程比地球长得多。
2、冥王星的卫星
冥王星拥有至少五颗已知的卫星,其中最大的是卡戎(Charon)。卡戎的直径约为1214公里,是冥王星的卫星中最大的,且与冥王星的质量比接近1:1,这使得冥王星和卡戎系统呈现出一种双星系统的特点。其他卫星包括尼克斯(Nix)、海德拉(Hydra)、潘多拉(Pandora)和斯蒂克斯(Styx),这些卫星的大小和质量远小于卡戎,对冥王星的总体特性影响较小。
尽管冥王星不再被正式称为太阳系的第九颗行星,但它在科学探索和公众想象中仍然占有特殊的地位,作为太阳系边缘的神秘世界,冥王星及其卫星继续激发着科学家和公众对宇宙的好奇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