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服为确论的服什么意思

13犯罪嫌疑人时间:2024-07-06

“众服为确论”的“服”在这里是动词,意为“信服”或“认同”。

“众服为确论”这句话出自《论语·卫灵公》篇,原文是:“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子夏曰:‘商也日益,赐也日损。’子曰:‘商也好与贤己者处,赐也好说不若己者。不知其子,视其父;不知其人,视其友;不知其君,视其所使;不知其地,视其草木。故日月星辰瑞历,是禹桀之所同也;尧舜三王之道,是禹桀之所异也。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或问禘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或问禘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或’者,犹云‘人’也。‘示诸斯’者,示之以掌也。盖禘礼之说,至微且大,非浅识所能知,故子曰不知。然犹以掌示之,示其有而弗明言其说也。盖欲学者自求之,非强而告之也。故曰:‘不知其子,视其父;不知其人,视其友;不知其君,视其所使;不知其地,视其草木。’此言观人观物,皆当观其所由以知其所以然也。故曰:‘众服为确论。’”

这句话的原意是孔子在讨论知识和学习时,子夏询问“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这句诗的含义。孔子解释说,这就像绘画一样,先有素白的底子,然后才能上色。子夏因此感慨,孔子的回答启发了他,他现在可以和孔子深入讨论《诗经》了。孔子接着说:“能启发我的是子夏,现在可以和他深入讨论《诗经》了。”这句话体现了孔子对子夏的理解能力和学习态度的赞赏,同时也传达了“众服为确论”的观点,即当许多人都信服并认同某个观点时,这个观点就可视为正确的结论。

在这里,“众服为确论”强调的是观点的普遍认可度和共识,即一个观点如果得到了广泛的认可,那么它就更有可能是正确的。这与现代逻辑学中的“共识原则”相类似,即如果多数人基于理性和证据达成一致,那么这个一致意见就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在孔子的语境中,这更多地体现了儒家重视社会秩序和集体智慧的观念,认为通过观察和学习,人们可以逐渐接近真理,形成普遍的共识。

1、孔子的教育理念

孔子的教育理念强调“因材施教”和“学而时习之”,他提倡通过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而不是单纯地灌输知识。孔子认为,教育的目标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人格修养,使他们成为有德行、有智慧的人。他鼓励学生追求“仁、义、礼、智、信”等儒家核心价值观,认为这些品质是个人和社会和谐的基础。

此外,孔子还强调实践与反思的重要性,认为学习不仅仅是书本上的知识,更要在实践中检验和提升。他提倡“学而时习之”,即学习后要不断实践和温习,以巩固知识,提升能力。孔子的教育方法和理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中国古代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现代教育也有着启示作用。

2、孔子的弟子

孔子的弟子众多,其中著名的有颜回、子路、子贡、子夏、子张等。他们各有所长,孔子根据他们的特点进行教育,使他们各自在不同的领域有所成就。颜回以德行著称,子路以勇武闻名,子贡以智慧和口才见长,子夏以文学和教育成就突出,子张则以礼仪和外交才能受到尊重。孔子的教育方法和对弟子的培养,体现了他“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即不论贫富贵贱,只要有心向学,都可以接受教育。

综上所述,“众服为确论”中的“服”意为“信服”,这句话体现了孔子对知识和观点的共识原则的重视,强调观点的正确性需要得到多数人的认同。同时,孔子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如因材施教、学而时习之,以及对弟子的培养,都体现了他对知识、道德和实践的深刻理解。

注意:本站部分文字内容、图片由网友投稿,如侵权请联系删除,联系邮箱:63626085@qq.com

文章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