嗟来之食出自哪里

嗟来之食出自《礼记·檀弓下》。
嗟来之食的故事源自中国古代的一则典故,讲述了一个人坚守节操,宁死不接受侮辱性施舍的故事。故事的具体内容如下:
在春秋时期,齐国发生饥荒,一个名叫黔敖的富人设粥棚施舍食物给饥饿的难民。有一天,一个饿得骨瘦如柴的乞丐来到粥棚前,黔敖看见他,便高声喊道:“喂!(嗟乎)来吃吧!”这种带有侮辱性的称呼让乞丐感到极度的羞辱。乞丐回答说:“我宁愿饿死,也不接受这种侮辱性的施舍。”说完,他昂首挺胸地离开了。最终,这位乞丐因饥饿而死。
这个故事中的“嗟来之食”一词,后来被用来形容带有侮辱性的施舍,体现了古人对于尊严和骨气的重视。这个典故常被用来教育人们在困境中也要保持自尊,不轻易屈服于他人,即使面临生死的考验。同时,它也告诫施舍者在帮助他人时应尊重对方的尊严,不应以傲慢的态度施舍。
1、嗟来之食的主人公是谁
嗟来之食的主人公并未在《礼记·檀弓下》中明确指出名字,他通常被称作“饿者”或“饿夫”。这位饿者在故事中以高尚的节操和尊严,拒绝了黔敖带有侮辱性的施舍,他的行为体现了中国古代儒家所倡导的“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精神。虽然他的名字未被记载,但他的行为成为了后世人们尊重和学习的典范。
2、嗟来之食的寓意
嗟来之食的寓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尊严至上:故事中的饿者宁愿饿死也不接受侮辱性的施舍,体现了古人对于个人尊严的高度重视,即使在生死存亡的关头,也不愿放弃人格的尊严。
2. 品格坚守:饿者的行为展示了在困境中坚守个人品格的重要性,即使面临生活困苦,也不能放弃做人的原则。
3. 施舍的正确方式:故事警示施舍者在帮助他人时,应尊重对方的尊严,避免以傲慢或轻视的态度施舍,否则可能适得其反,伤害了对方的自尊。
4. 社会责任:黔敖的施舍行为虽然出于善心,但他的方式不当,故事提醒人们在承担社会责任时,不仅要给予物质上的帮助,还要关注受助者的心理感受,以更恰当的方式传递爱心。
嗟来之食的故事不仅是一个关于尊严和骨气的历史典故,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人道主义和道德伦理的重要启示,提醒我们在帮助他人时,应尊重其尊严,同时也在个人行为中体现对尊严的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