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节是哪一年设立的

老人节的设立时间因国家和地区而异。在中国,老人节通常指的是“重阳节”,它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战国时期就有庆祝的习俗,但作为法定的“老年节”则是在1988年设立的。
1988年,中国国务院决定将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定为“中国老年节”,这是因为“九九”与“久久”谐音,象征着老年人健康长寿。重阳节的传统习俗包括登高赏菊、佩戴茱萸、吃重阳糕等,这些活动在老年节中也得到了延续,增添了尊老、敬老、爱老的内涵。
在其他国家和地区,老人节的设立时间与名称各有不同。例如,在美国,自1963年起,每年的9月的第三个星期日被定为“祖父母节”(Grandparents' Day),以强调家庭中祖父母的重要角色。在韩国,1973年起将每年的5月8日定为“老人节”,以表达对老年人的尊重和关怀。日本的“敬老日”则设立于1966年,日期为每年的9月15日,后来在2003年改名为“长寿日”,以反映日本社会老龄化的特点。
1、重阳节的习俗
重阳节的习俗丰富多彩,除了与老人节相关的尊老活动,还有许多传统的庆祝方式,如:
1. 登高:古人认为重阳登高可以避邪,后演变为欣赏秋景、锻炼身体的活动。
2. 赏菊:菊花在秋季盛开,被视为高洁之花,重阳赏菊寓意长寿。
3. 插茱萸:茱萸有驱邪避邪的寓意,古人会在重阳节佩戴茱萸或插茱萸枝。
4. 吃重阳糕:又称“花糕”,用糯米和五谷杂粮制成,象征步步高升。
5. 饮菊花酒:古人认为菊花酒有延年益寿的功效,重阳节饮用可祈求健康长寿。
6. 家庭聚会:重阳节也是家人团聚的日子,尤其在敬老的氛围中,晚辈会陪伴长辈,共享天伦之乐。
这些习俗在现代依然被传承,尤其是在中国,重阳节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尊老、爱老的节日,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敬贤的传统美德。
2、重阳节的起源
重阳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最初是作为祭祀土地神和农作物神的节日,被称为“秋祭”。到了汉代,重阳节逐渐演变成登高祈福、避邪驱疫的习俗。《续齐谐记》中记载,东汉时期,汝南人桓景听从仙人之言,在九月九日登高以避“瘟气”,这一习俗由此流传开来。唐代以后,重阳节被正式定为节日,赏菊、佩茱萸等习俗逐渐形成。宋朝以后,重阳节的活动更加丰富,与尊老、敬老的观念相结合,逐渐成为老年人的节日。
总的来说,老人节的设立时间因地区而异,中国的老年节设立于1988年,与历史悠久的重阳节相融合,而其他国家的老人节设立时间也各有不同,但都体现了对老年人的尊重和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