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否因公死亡由谁鉴定

因公死亡的鉴定通常由当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负责,具体程序如下:
1. 申请:员工的直系亲属或者单位在发现员工因公死亡后,应立即向单位所在地的工伤保险经办机构提出工伤认定申请,提交相关证明材料,如死亡证明、工作证明、事故情况说明等。
2. 受理:工伤保险经办机构收到申请后,会进行初步审查,确认是否符合受理条件。如果材料齐全,符合要求,会出具《工伤认定申请受理决定书》。
3. 调查核实:经办机构会根据申请材料进行调查核实,包括现场勘查、询问证人、查阅相关记录等,以确定死亡是否属于因公。
4. 鉴定结论:根据调查结果,经办机构会出具《工伤认定决定书》,明确是否认定为因公死亡。如果对认定结果有异议,可在收到决定书之日起60日内向上一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申请行政复议,或者在6个月内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5. 待遇支付:被认定为因公死亡的,其直系亲属有权领取一次性工亡补助金、丧葬补助金以及供养亲属抚恤金等工伤保险待遇。具体金额根据当地政策和员工的工资水平确定。
需要注意的是,因公死亡的界定通常包括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上,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导致死亡,或者在抢险救灾等维护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活动中受到伤害导致死亡。
1、因公死亡赔偿标准
因公死亡的赔偿标准通常由当地的社会保险行政部门根据国家规定和地方政策来确定。赔偿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
1. 一次性工亡补助金:根据上一年度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0倍计算。
2. 丧葬补助金:一般为6个月的统筹地区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
3. 供养亲属抚恤金:根据死者生前工资的一定比例,按月支付给其供养的配偶、子女、父母等亲属。具体比例根据供养亲属的年龄、劳动能力等因素确定。
这些赔偿标准每年可能会有所调整,因此在具体计算时,应参考当地最新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发布的标准。
2、因公死亡申请流程
因公死亡的申请流程主要包括以下步骤:
1. 立即报告:单位或家属在发现员工因公死亡后,应立即向单位报告,并向当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报告。
2. 提交申请:准备相关材料,如死亡证明、工作证明、事故情况说明等,向单位所在地的工伤保险经办机构提交工伤认定申请。
3. 等待受理:经办机构在收到申请后,会在规定时间内决定是否受理,并出具决定书。
4. 配合调查:配合经办机构进行调查,提供必要的证明材料和信息。
5. 等待鉴定结论:经办机构在调查核实后,会出具《工伤认定决定书》。
6. 申请待遇:被认定为因公死亡后,向经办机构申请领取一次性工亡补助金、丧葬补助金以及供养亲属抚恤金等。
在整个过程中,家属或单位应积极配合,确保所有信息和材料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以便顺利进行工伤认定和待遇支付。
总之,因公死亡的鉴定和赔偿事宜涉及多个环节,需要按照法定程序进行,确保权益得到保障。如有疑问,建议咨询当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或专业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