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供给由什么构成

货币供给主要由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的活动共同构成,可以分为狭义货币供给(M1)和广义货币供给(M2)两个层次。
1. 狭义货币供给(M1):
狭义货币供给通常指的是流通中的现金和银行活期存款。具体包括:
现金:流通中的纸币和硬币。
活期存款:即支票账户或储蓄账户中的存款,这类存款可以随时提取或用于支付。
2. 广义货币供给(M2):
广义货币供给在狭义货币供给的基础上,增加了定期存款和其他短期、高流动性金融资产。具体包括:
定期存款:期限超过一天的存款,如定期储蓄账户。
储蓄存款:通常指期限较短的定期存款。
旅行支票:可以随时兑现的支票。
余额宝等货币市场基金:这些基金投资于短期、低风险金融工具,流动性较高,被视为准货币。
货币供给的形成过程:
中央银行(如中国人民银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调整存款准备金率等手段,影响商业银行的信贷能力和货币创造能力。
商业银行根据客户需求发放贷款,每发放一笔贷款,理论上就增加了同等金额的货币供给(存款货币的创造)。
商业银行的准备金率越高,其创造货币的能力就越受限;反之,准备金率越低,货币乘数效应越明显,货币供给增加的倍数越大。
中央银行对货币供给的调控是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工具,通过调控货币供给量,可以影响利率、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等经济变量。
1、货币需求
货币需求是指经济主体在一定时期内愿意并能够持有的货币量。货币需求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
交易动机:为了日常交易和支付需要,人们需要持有一定数量的货币。
预防动机:为了应对可能的意外支出,人们会持有一定量的货币作为安全储备。
投机动机:在利率变动预期下,人们可能会增加或减少货币持有,以获取利率变动带来的收益。
投资动机:在金融市场中,货币被用作投资工具,如购买债券、股票等,因此投资活动也会影响货币需求。
货币的名义价值:如果货币贬值预期强烈,人们可能会减少货币持有,转而投资其他资产以保值。
货币需求理论是宏观经济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货币供给理论一起,构成了货币政策制定的基础。中央银行通过调控货币供给来影响市场利率,进而影响经济主体的货币需求,从而达到调控经济的目的。
总之,货币供给由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的活动共同构成,包括现金、活期存款、定期存款等不同形式的货币,其总量受到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直接影响,同时也受到市场对货币需求的制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