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固氮作用的共生固氮微生物有哪些

共生固氮微生物主要包括根瘤菌、蓝细菌(蓝藻)和弗兰克氏菌等。
1. 根瘤菌:根瘤菌是最为人所知的共生固氮微生物,它们与豆科植物形成特殊的共生关系。根瘤菌在植物根部形成根瘤,通过共生作用将大气中的氮气转化为植物可吸收的氨态氮。例如,大豆、花生、豌豆等豆科植物的根部就能看到明显的根瘤结构。
2. 蓝细菌(蓝藻):蓝细菌是一类古老的原核生物,其中有些种类如念珠藻、鱼腥藻等,能在水生或陆生环境中与植物形成共生关系,进行固氮作用。这些蓝细菌通常寄生在植物的叶子表面,形成藻结或藻斑,为植物提供氮素营养。
3. 弗兰克氏菌:弗兰克氏菌与某些非豆科植物,如桤木、松树等形成共生关系,它们在植物根部形成类似根瘤的结构,称为弗兰克氏体。弗兰克氏菌同样能将大气中的氮气转化为植物可利用的氮素。
4. 其他共生固氮微生物:除了上述主要的共生固氮微生物,还有一些其他种类的微生物,如放线菌、酵母菌等,虽然它们的固氮能力相对较弱,但也能在特定条件下与植物形成共生关系,参与氮素的转化和供应。
共生固氮微生物与植物的共生关系对生态系统和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它们为植物提供了宝贵的氮素营养,促进了植物的生长,同时也减少了人类对化肥的依赖,有利于环境保护。
1、共生固氮作用的机制
共生固氮作用的机制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步骤:
1. 感应与接合:植物根部释放特定的化学信号分子,如黄酮类化合物,吸引固氮微生物。微生物通过感应这些信号,与植物根部接触并开始形成共生结构。
2. 根瘤或弗兰克氏体的形成:在植物细胞的支持下,固氮微生物在根部区域形成特殊的结构,如根瘤或弗兰克氏体。这些结构为微生物提供了一个稳定的生长环境,并有助于氮素的转化和运输。
3. 氮气还原:固氮微生物在共生结构内部,利用其特化的固氮酶,将大气中的氮气(N2)还原为氨(NH3)或亚硝酸盐(NO2-)和硝酸盐(NO3-),这些是植物可以直接吸收的氮素形式。
4. 氮素供应:固氮微生物将产生的氮素通过共生结构输送到植物根部,植物通过根系吸收这些氮素,用于生长和发育。
5. 其他营养物质的交换:除了氮素,植物和固氮微生物之间还进行其他营养物质的交换,如植物提供碳源(糖类)给微生物,微生物则提供氮素回报。
共生固氮作用是一个复杂而高效的氮素循环过程,它在生态系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维持生物多样性、土壤肥力和全球氮循环具有重要意义。
共生固氮微生物,如根瘤菌、蓝细菌和弗兰克氏菌等,通过与植物的紧密合作,实现了大气氮的生物固氮,为植物提供了宝贵的氮素营养,对生态系统和农业生产具有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