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语言选自什么

《大自然的语言》选自我国著名气象学家、地理学家竺可桢的科普作品集《科学大众》。
《大自然的语言》是竺可桢先生的一篇科普散文,首次发表于1963年《科学大众》杂志第1期。这篇文章以生动活泼、通俗易懂的语言,向读者介绍了物候学的基本知识和物候观测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竺可桢先生通过描述自然现象,如植物的生长、动物的活动、气候的变化等,揭示了这些现象与季节更替、气候变化之间的密切关系,从而引导读者理解“大自然的语言”。
文章中,竺可桢先生将物候现象比喻为“大自然的语言”,这些“语言”是大自然传递给人们的信息,通过观察和理解这些信息,人们可以预测季节变化、安排农事活动。文中还提到,物候观测对于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它可以帮助农民确定播种、收割的最佳时机,从而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大自然的语言》不仅是一篇科普文章,也是一篇优美的散文,它将科学知识与文学艺术完美结合,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的深刻理解和对科普工作的热情。这篇文章被收录在多种语文教材中,成为青少年了解自然科学和培养观察力的重要读物。
1、竺可桢的其他作品
竺可桢除了《大自然的语言》之外,还有许多其他科普和学术著作。他的科普作品如《科学是美丽的》、《科学的春天》等,用平易近人的语言普及科学知识,深受读者喜爱。在学术领域,竺可桢的代表作有《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等,这些著作对中国气候变迁的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奠定了他在气象学和地理学领域的权威地位。
此外,竺可桢还编写了《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的普及版《中国历史上的气候变迁》,使更多读者能够了解气候变化的历史背景。他的著作不仅在科学领域具有重要价值,而且在科学普及和科学教育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
2、物候学的定义
物候学(Phenology)是研究生物(特别是植物)与环境(尤其是气候)相互关系的学科。它关注的是生物周期性现象(如植物的开花、落叶,动物的迁徙、繁殖)与季节变化、气候条件之间的关系。物候学的研究内容包括物候现象的观测、记录、分析,以及这些现象对生态系统、农业生产、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影响。
竺可桢在《大自然的语言》中提到的“大自然的语言”,就是指这些物候现象,它们是大自然传递给生物和人类的气候信息。通过长期的物候观测,科学家可以了解气候的长期变化趋势,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等领域提供科学依据。
《大自然的语言》是竺可桢先生科普写作的典范,它以生动的语言揭示了物候学的魅力,启发了人们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思考,对我国的科普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