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超品是什么官职

清朝的超品官职实际上并不存在,因为清朝的官职品级是严格按照九品十八级制度来设定的,没有超品的概念。不过,可以提到的是清朝有几种特殊的官职,其地位在一定程度上相当于超品,但并非正式的品级划分。
1. 亲王与郡王:清朝的皇族成员中,亲王和郡王虽然不直接担任官职,但他们的地位非常高,相当于超品。亲王是皇帝的直系兄弟或儿子,郡王则是亲王的直系兄弟。他们享有极高的特权,包括封地、官属和礼仪待遇。
2. 太上皇:清朝的太上皇是退位的皇帝,虽然名义上不再担任皇帝,但实际权力可能仍然很大,地位超然。例如,康熙帝退位后,其子雍正帝即位,康熙成为太上皇,依然对朝政有重大影响。
3. 太后与太妃:在清朝,太后和太妃在某些情况下也能影响朝政,尤其是当皇帝年幼或无能时。她们的地位虽然不是官职,但影响力可能超过一般官员。
4. 军机大臣:军机处是清朝最重要的中枢机构,军机大臣虽然没有正式的品级,但因其直接参与国家最高决策,权力极大,实际上地位极高。
5. 额外加衔:清朝有时会给予一些官员额外的加衔,如“加恩进一等”、“加恩晋封”等,虽然这些加衔并不改变官职品级,但象征着皇帝的特别恩宠,使他们在实际地位上接近或超过其品级。
6. 武职中的提督、总督:在武职中,提督和总督虽然有明确的品级,但因其负责的地区广阔,掌管的军队众多,实际权力和地位往往超过其品级所对应的文职官员。
这些特殊的官职或地位虽然在清朝的官僚体系中具有特殊地位,但并不符合正式的品级划分,因此不能称为“超品”。清朝的官职制度相对严格,品级之间的晋升和降级都有明确的规定,超品这一概念并不适用于清朝的官僚体系。
1、清朝官职品级
清朝的官职品级分为九品十八级,每品又分为正、从两阶,共三十七级。具体如下:
1. 一品:正一品包括太师、太傅、太保,从一品包括少师、少傅、少保。
2. 二品:正二品包括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从二品包括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
3. 三品:正三品包括尚书、侍郎,从三品包括左右庶子、左右赞善、左右春坊庶子。
4. 四品:正四品包括大理寺卿、太常寺卿、光禄寺卿、太仆寺卿、鸿胪寺卿、国子监祭酒、詹事府詹事、通政使、大理寺少卿、太常寺少卿、光禄寺少卿、太仆寺少卿、鸿胪寺少卿、国子监司业、詹事府少詹事、通政使司副使,从四品包括左右寺丞、左右春坊中允、左右春坊赞善、太常寺博士、太仆寺丞、大理寺寺丞、国子监司业。
5. 五品:正五品包括郎中、员外郎、监察御史,从五品包括太常寺博士、太仆寺丞、大理寺寺丞、国子监博士、詹事府典簿、通政使司经历、太常寺协律郎、太仆寺主簿、大理寺评事、国子监典簿、詹事府主簿。
6. 六品至九品的官职品级依此类推,直至九品芝麻官。
这些品级涵盖了文官、武官、内务府官员等不同类别,构成了清朝官僚体系的基础。
清朝的官职制度严谨,没有超品这一概念,但存在一些特殊地位的职位,如亲王、太后、军机大臣等,他们在实际权力和影响力上可能超越了正式的品级划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