撞人逃跑属于什么罪行

撞人逃跑属于交通肇事逃逸,可能构成交通肇事罪。
交通肇事逃逸是指在发生交通事故后,驾驶人明知发生了事故,但出于逃避法律责任、避免赔偿或者担心受到处罚等原因,选择离开事故现场的行为。根据中国《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规定,交通肇事后逃逸,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交通肇事罪的构成要件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 行为人必须实施了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的行为,导致了交通事故的发生。
2. 交通事故造成了人员伤亡或者重大财产损失。
3. 行为人主观上对事故的发生存在过失,即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结果,但轻信能够避免,或者已经预见但轻视了这种结果的发生。
4. 事故发生后,行为人有逃避法律责任的行为,即逃离事故现场。
如果在交通事故中,行为人没有逃逸,而是积极救助伤者并报警,通常不会构成交通肇事罪,而是可能根据事故责任划分承担相应的民事赔偿责任。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随着社会对交通安全的重视,对于交通肇事逃逸的打击力度不断加强,同时,法律也鼓励主动承担责任的行为,对于主动投案自首的,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1、交通肇事罪的量刑标准
交通肇事罪的量刑标准主要根据事故的严重程度和行为人的逃逸情况来确定。具体包括以下几种情况:
1. 造成一人死亡或者三人以上重伤,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特别恶劣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2. 造成一人以上重伤,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且有逃逸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3. 造成财产损失数额巨大,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且有逃逸情节的,量刑也会相应加重。
在量刑时,法院还会考虑行为人的悔罪态度、赔偿情况、社会影响等因素,对情节轻微的,可以适用缓刑或者单处罚金。同时,对于积极赔偿受害人损失并取得谅解的,法院在量刑时通常会予以从轻处理。
2、交通肇事罪与过失致人死亡罪的区别
交通肇事罪与过失致人死亡罪的主要区别在于行为的特定环境和主观状态:
1. 犯罪环境:交通肇事罪发生在交通运输活动中,如驾驶机动车、船只等,而过失致人死亡罪则可能发生在任何非交通运输的场合。
2. 主观状态:交通肇事罪的主观状态是过失,即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结果,但轻信能够避免,或者已经预见但轻视了这种结果的发生。过失致人死亡罪的主观状态也是过失,但不局限于交通运输活动。
在实际案例中,如果行为人在非交通运输活动中因过失导致他人死亡,且其行为符合过失致人死亡罪的构成要件,就会被定性为过失致人死亡罪。如果行为人在交通运输活动中因过失导致他人死亡,并且有逃逸情节,那么更可能被定性为交通肇事罪。
综上所述,撞人逃跑属于交通肇事逃逸,根据事故严重程度和逃逸情节,可能构成交通肇事罪,受到相应的刑事处罚。同时,法律也鼓励行为人在发生事故后积极承担责任,以减轻可能的法律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