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普勒望远镜成实像还是虚像

开普勒望远镜成实像。
开普勒望远镜,也称为开普勒式望远镜,是由德国天文学家约翰内斯·开普勒在17世纪初发明的一种天文望远镜。它与伽利略望远镜的主要区别在于其物镜和目镜的配置。开普勒望远镜采用的是正透镜(凸透镜)作为物镜,而目镜则是负透镜(凹透镜)。这种设计使得开普勒望远镜具有放大和正像的特性。
当光线通过开普勒望远镜的物镜时,物镜会将远处的光线汇聚成实焦点,形成一个缩小的实像。这个实像位于物镜和目镜之间。然后,目镜将这个实像再次放大,并且由于目镜是负透镜,它会将实像转换成一个虚像,这个虚像位于目镜的后方,且通常在人眼的焦平面上,这样人眼就能看到一个放大且正立的虚像。
开普勒望远镜的这种设计使得它在观察远处的天体时,能够提供较大的放大倍数,同时保持图像的正立,这对于观察星体的细节和运动轨迹非常有利。然而,开普勒望远镜的缺点是视场相对较窄,且容易产生色差,即不同颜色的光线聚焦点不同,导致图像边缘出现色边。
1、开普勒望远镜与伽利略望远镜的区别
开普勒望远镜与伽利略望远镜的主要区别在于它们的物镜和目镜配置以及成像方式:
1. 物镜和目镜配置:
伽利略望远镜:物镜是负透镜(凹透镜),目镜是正透镜(凸透镜)。这种设计使得物镜将远处的物体成一个缩小的虚像,目镜再将这个虚像放大,形成一个放大但倒立的图像。
开普勒望远镜:物镜是正透镜(凸透镜),目镜是负透镜(凹透镜)。物镜将远处的物体成一个缩小的实像,目镜将这个实像放大并转换为一个正立的虚像。
2. 成像方式:
伽利略望远镜:成像为倒立,这在观察地面物体时可能不太直观,但在天文观测中,由于观察对象本身是倒立的,因此影响不大。
开普勒望远镜:成像为正立,对于观察天体来说,更容易识别和追踪目标。
3. 视野和色差:
伽利略望远镜:视场较宽,但容易产生色差,尤其是在高放大倍数下。
开普勒望远镜:视场较窄,但通过精心设计可以减少色差。
综上所述,开普勒望远镜成的是实像,经过目镜的处理后,最终在人眼处形成一个正立的虚像,这使得它在天文观测中具有独特的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