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共有产权住房房源

共有产权住房,是指政府和个人按照一定的比例共同拥有房屋产权的一种住房形式。
共有产权住房是政府为解决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同时缓解城市住房供需矛盾而推出的一种新型住房政策。这种住房模式的主要特点是,购房人与政府(通常是地方政府)共同出资购买住房,因此也共享房屋的产权。
具体来说,购房人按照个人支付的比例享有相应的房屋权益,政府则按照剩余比例享有相应权益。例如,如果购房人支付了80%的购房款,那么他将拥有80%的产权,剩余的20%产权归政府所有。在居住期间,购房人享有房屋的使用权,并承担相应的物业管理、维修等费用。
共有产权住房的购买条件通常较为严格,主要面向中低收入家庭,且需要符合政府设定的收入、户籍、社保缴纳年限等资格条件。购房人在购买时,需要与政府签订共有产权合同,明确双方的权益和义务。
共有产权住房的转让也有特殊规定。在满足一定条件(如居住一定年限、补缴政府产权份额等)后,购房人可以申请购买政府所持有的产权份额,从而实现完全拥有房屋产权。如果购房人需要出售房屋,通常需要先向政府提出申请,政府有优先购买权。如果政府不购买,购房人可以将自己拥有的产权份额出售给符合购买条件的其他家庭,但政府持有的产权份额不能转让。
共有产权住房的推出,旨在通过降低购房门槛,帮助中低收入家庭解决住房问题,同时通过产权共享,降低政府对保障性住房的财政压力,实现住房资源的更有效利用。
1、共有产权住房的优缺点
共有产权住房的优缺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优点:
1. 降低购房门槛:对于中低收入家庭,共有产权住房降低了购房的初始投入,使他们有机会拥有自己的住房。
2. 提高住房保障:通过政府和居民共同承担购房成本,保障了更多家庭的居住权益,有助于实现“住有所居”。
3. 资源优化配置:通过产权共享,政府可以更有效地利用有限的住房资源,提高保障性住房的使用效率。
4. 稳定市场预期:共有产权住房的推出,有助于稳定房地产市场,防止房价过快上涨,对社会经济稳定有利。
缺点:
1. 权益分配复杂:产权分割和转让过程可能会涉及复杂的法律问题,如产权比例的调整、转让条件等。
2. 产权流动性受限:共有产权住房的产权转让受到较多限制,可能影响到房屋的市场价值和流动性。
3. 管理难度增加:政府需要参与房屋的管理,如维修、租金分配等,增加了管理成本和难度。
4. 未来权益不确定:购房人可能需要在未来购买政府的产权份额,但价格和条件可能发生变化,带来不确定性。
2、共有产权住房与租赁住房的区别
共有产权住房与租赁住房的主要区别在于产权归属和居住权益:
1. 产权归属:共有产权住房是购房人与政府共同拥有房屋产权,而租赁住房则是租户仅享有使用权,不拥有产权。
2. 长期权益:共有产权住房的购房人有机会在未来完全拥有房屋,而租赁住房的租户在租赁期满后需要重新寻找住所。
3. 投资属性:共有产权住房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投资属性,因为购房人可以通过购买政府份额实现产权完整,而租赁住房通常不具有投资价值。
4. 政策支持:共有产权住房通常享受政府的政策支持,如较低的首付比例、税收优惠等,而租赁住房的政策支持可能更多体现在租金补贴、租赁权益保障等方面。
5. 费用负担:共有产权住房的购房人需要承担购房款和可能的后续产权购买费用,而租赁住房的租户只需支付租金。
共有产权住房是政府为解决住房问题而推出的一种创新模式,它在降低购房门槛、提高住房保障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挑战和限制。购房人和政策制定者需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以实现住房市场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