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收益含义是什么意思

全面收益,也称为综合收益,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内,所有经济业务和事项产生的所有收入和费用的综合结果,它包括了企业的经营收益、投资收益以及非经常性损益等。全面收益的计算不仅考虑了企业经营活动的直接结果,还包含了非经营活动的影响,如公允价值变动、资产减值损失的转回、非常项目等。
全面收益的计算方法通常是在净利润的基础上,加上或减去未在利润表中单独列示的、对所有者权益有影响的、与企业日常经营活动相关的、根据会计准则要求应计入综合收益的项目。这些项目可能包括:
1. 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之间的变动,如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等。
2. 损益表外的递延税项:由于税法与会计准则差异导致的税项变动。
3. 重分类事项:某些项目从非流动资产或非流动负债重分类为流动资产或流动负债时产生的利得或损失。
4. 非经常性损益:如一次性收益、非经营性资产处置收益、非常损失等。
5. 递延收益的确认:某些收入在收到时不能立即确认为当期收入,而是作为递延收益,当条件满足时,再确认为收益。
全面收益的计算公式可以表示为:净利润 + 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 非经常性损益 + 其他综合收益项目。
全面收益的分析有助于投资者和企业管理层更全面地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和业绩表现,因为它不仅反映了企业的经营业绩,还揭示了企业非经营性活动对财务状况的影响。通过全面收益,可以更准确地评估企业的盈利能力,评估其风险,并与同行业其他企业进行比较。
1、全面收益和净利润的区别
全面收益与净利润的主要区别在于,净利润仅反映了企业在一定期间内经营活动产生的收入减去费用后的净收益,而全面收益则更广泛,它包括了净利润以及与企业所有者权益变动相关的、非经营活动产生的收益或损失。
净利润主要来源于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如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是企业核心业务盈利能力的直接体现。而全面收益则包含了净利润之外的其他项目,如投资收益、公允价值变动损益、非经常性损益等,这些项目可能与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关系不大,但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和所有者权益有显著影响。
因此,全面收益能提供一个更全面、更深入的视角来评估企业的财务表现,特别是对于那些投资活动频繁、公允价值变动较大的企业,全面收益更能反映其真实的业绩水平。
2、如何计算全面收益
计算全面收益的步骤如下:
1. 计算净利润:根据企业财务报表中的收入、成本和费用,计算出净利润,即营业收入减去营业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资产减值损失等后的净额。
2. 确定综合收益项目:查阅企业财务报表的附注,找出所有需要计入综合收益的项目,如公允价值变动损益、递延税项、重分类事项、非经常性损益等。
3. 加减综合收益项目:将上述综合收益项目加减到净利润中。如果项目为正数,加到净利润上;如果项目为负数,从净利润中减去。
4. 计算全面收益:将净利润与综合收益项目相加(或相减),得到全面收益的总额。
例如,如果净利润为100万元,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为20万元,非经常性损益为-10万元,递延税项为5万元,则全面收益为125万元(100 + 20 - 10 + 5)。
全面收益为投资者和企业管理层提供了一个更全面的视角来评估企业的财务表现,它不仅考虑了企业的经营业绩,还包含了非经营性活动的影响,帮助他们做出更准确的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