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红军长征胜利结束的标志

中国红军长征胜利结束的标志是1936年10月,三大主力红军(红二十五军于1935年10月11日并入红一方面军系列)在甘肃会宁会师。
1934年,由于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中央红军(红一方面军)被迫离开中央红军苏区,开始了长征。长征期间,红军克服了重重困难,包括恶劣的自然环境、敌人的围追堵截,以及内部的分裂和矛盾。长征不仅是一次战略转移,也是中国共产党的一次生死考验,它极大地锻炼了红军的意志和战斗力,也使得党在实践中更加成熟。
长征过程中,红军分为几路,各自经历了不同的路线和战斗。红一方面军(中央红军)在毛泽东的领导下,经过了贵州、云南、四川、甘肃等地,最终于1935年10月19日到达陕西的吴起镇(今吴起县)。红四方面军在徐向前、陈昌浩等人的指挥下,于1935年10月9日到达甘肃的哈达铺,随后与红一方面军在会宁会师。红二方面军在贺龙、任弼时等人的率领下,于1936年7月2日到达四川甘孜,与红四方面军会师,随后共同北上,于10月22日在甘肃的将台堡与红一方面军会师。
三大主力红军在会宁会师,标志着长征的胜利结束,它不仅保存了革命的火种,也为之后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奠定了基础。这次会师极大地鼓舞了全党全军的士气,也向全世界宣告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不可战胜的精神。
1、长征的意义
长征的意义深远,它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一个伟大壮举,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深远影响:
1. 精神象征:长征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人坚定的革命信念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成为激励后来者不断前行的光辉榜样。
2. 组织巩固:长征过程中,党在实践中不断成熟,通过整风运动,纠正了“左”倾错误,确立了毛泽东在党的领导地位,为党的长期发展奠定了基础。
3. 军事战略:长征锻炼了红军的军事才能,提高了战略战术水平,为以后的战争提供了宝贵经验。
4. 民族团结:长征途中,红军与各族人民建立了深厚的联系,为后来的民族团结政策奠定了基础。
5. 国际影响:长征的胜利,使中国共产党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赢得了广泛支持,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2、长征的路线
长征的路线复杂而漫长,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红一方面军(中央红军):从江西瑞金出发,途经福建、广东、湖南、广西、贵州、云南、四川、甘肃,最终到达陕西的吴起镇。
2. 红四方面军:从川陕苏区出发,经四川、甘肃,与红一方面军在会宁会师。
3. 红二方面军:从湘鄂川黔苏区出发,经湖南、四川,与红四方面军在甘孜会师,随后北上与红一方面军在将台堡会师。
整个长征过程中,红军跨越了11个省,行程约二万五千里,沿途经历了无数的战斗和艰难险阻。
长征的胜利结束,不仅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点,也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它象征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坚韧不拔的斗争精神和最终走向胜利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