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说一问三不知怎么说的

19安凉时间:2024-07-06

古人说的“一问三不知”源自《左传》,原句为“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不以众暴寡,不以强陵弱,不以诈伪事神,不嗜欲多求。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故曰:‘三不知。’”

这句话出自春秋时期的史书《左传·昭公二十七年》,原文是孔子对鲁昭公的评价。孔子在这里提出了“三不知”的概念,用来形容一个人对某事完全不了解或不关心。这里的“三不知”并不是指三个具体的问题,而是指三个不同的人生阶段应该避免的过失。这“三不知”具体指的是:

1. 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在青少年时期,人的生理机能尚未成熟,应避免沉溺于男女情欲,以免影响身心健康发展。

2. 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到了壮年,人的体力和精力达到顶峰,容易争强好胜,应避免无谓的争斗,以免招致祸端。

3. 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到了老年,人的体力和精力衰退,应避免贪婪和贪得无厌,以免影响晚年生活的安宁。

“一问三不知”后来被引申为对一个人知识贫乏或对事情完全不了解的形容,但实际上,孔子原意是强调人生不同阶段应有不同的修养和戒律,而非单纯指无知。

1、三不知的由来

“三不知”的由来,实际上与孔子的教育理念紧密相连。孔子强调的是人的成长过程中应遵循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通过“三不知”来提醒人们在不同的人生阶段,应有所为有所不为,以达到修身养性、和谐处世的目的。这个概念在古代被广泛引用,不仅在儒家经典中,也在其他文学作品和历史记载中出现,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重要的道德教育元素。

2、三不知的现代含义

在现代,人们通常用“一问三不知”来形容一个人对某个问题或情况完全不了解,或者在回答问题时表现出无知或逃避。这通常带有贬义,用来批评那些缺乏知识、不愿学习或故意装作不懂的人。然而,从更宽泛的角度看,它也提醒我们,每个人都有知识的盲点,需要不断学习和进步,以避免在面对新问题时表现出“三不知”。

“一问三不知”源自孔子对人生阶段的智慧洞察,原意是告诫人们在不同年龄阶段应有所戒,而今则常用来形容对事物的无知或逃避。理解其深层含义,有助于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自我反省和提升。

注意:本站部分文字内容、图片由网友投稿,如侵权请联系删除,联系邮箱:63626085@qq.com

文章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