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立了实事求是思想路线

17嗝迷路了时间:2024-07-04

确立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会议是1978年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在北京召开,这次会议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全会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决定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确立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背景:

文革结束后,中国面临着严重的政治、经济和社会问题。邓小平在1978年提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论断,引发了全国范围内的真理标准大讨论,这场讨论冲破了“两个凡是”的思想禁锢,为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奠定了基础。

确立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意义:

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意味着中国共产党从理论和实践上摆脱了“左”倾错误的束缚,恢复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正确方向。这为改革开放的开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奠定了思想基础,对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产生了深远影响。

确立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后的政策转变:

在确立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包括: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动农村经济改革;

开放沿海城市,设立经济特区,推动对外开放;

逐步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经济体制转型;

加强法制建设,恢复和健全民主集中制。

这些政策的实施,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使中国走上了快速发展的道路。

1、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过程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过程可以追溯到中国共产党的早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整顿党的作风》《反对党八股》等文章中,对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进行了系统阐述。在延安整风运动中,毛泽东进一步强调了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作风,为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1945年召开的中共七大,将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其中包含了实事求是的思想原则。1956年,党的八大提出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任务,强调在实践中坚持实事求是。然而,随后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脱离实际的错误思想一度抬头,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受到了干扰。

直至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邓小平重新提出和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思想认识上的拨乱反正,也为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指明了方向。

2、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与邓小平理论的关系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与邓小平理论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它继承和发展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邓小平理论强调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勇于实践,敢于创新,这与实事求是的精神实质是一致的。

在邓小平理论中,有许多体现实事求是思想的政策和理念,如:

改革开放:邓小平提出要根据中国国情,大胆借鉴和吸收国外先进经验,打破计划经济的束缚,这体现了实事求是的实践精神。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邓小平根据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提出中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为制定符合国情的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

“三个有利于”标准:邓小平提出判断工作得失的标准是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这是实事求是思想在实践中的具体应用。

因此,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是邓小平理论的哲学基础,邓小平理论则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具体体现和丰富发展。

确立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是中国共产党在历史转折关头做出的正确抉择,它不仅推动了中国社会的深刻变革,也为中国共产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

注意:本站部分文字内容、图片由网友投稿,如侵权请联系删除,联系邮箱:63626085@qq.com

文章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