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社会历史观框架

哲学社会历史观框架主要包括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两大类,其中唯物史观又分为历史唯物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
1. 唯物史观:这一观点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是由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强调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科学社会主义则是在唯物史观基础上,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的设想和规划。
2. 唯心史观:这一观点强调精神、意识或个体意志在历史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其中,英雄史观认为历史是由杰出人物或英雄创造的,强调个体的主观能动性;目的论则认为历史有一个预定的目标或目的,历史的发展是有方向的。
3. 历史唯物主义的具体内容: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生产关系则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相互关系,两者相互作用,推动社会进步。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经济基础是社会的物质基础,包括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包括政治、法律、宗教、艺术、哲学等社会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它们受经济基础决定,又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4. 科学社会主义:对未来社会的设想,主张消灭私有制,建立公有制,实现劳动人民的解放,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社会,消灭阶级,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1、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的关系
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两个基本组成部分。辩证唯物主义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哲学,它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世界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这种发展是通过矛盾的对立统一来实现的。历史唯物主义则是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它揭示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两者相辅相成,辩证唯物主义为历史唯物主义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历史唯物主义则在社会历史领域具体应用和发展了辩证唯物主义。
2、历史唯心主义的代表人物
历史唯心主义的代表人物包括但不限于:
黑格尔:德国哲学家,其历史哲学主张历史的发展是精神的自我实现过程,具有目的性和理性。
恩格斯批评的“英雄史观”代表人物:如德国历史学家兰克,他强调历史是由伟大人物的意志和行动塑造的。
司汤达:法国作家,其历史小说《红与黑》中体现了个人意志对历史进程的影响。
综上所述,哲学社会历史观框架主要由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构成,其中唯物史观又细分为历史唯物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它们为我们理解社会历史的运行和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