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乐器中用两个棍子敲得琴是什么琴

中国乐器中使用两个棍子(又称琴槌或琴棒)敲击的琴是古筝。
古筝是中国传统弹拨乐器之一,起源于战国时期,有着悠久的历史。它通常由21根或更多的弦线固定在长方形的共鸣箱上。演奏者使用两根竹制或塑料制的琴槌,一左一右,以弹、挑、勾、扫、摇等多种技法来拨动弦线,产生丰富多样的音色和旋律。古筝的音域宽广,音色清亮,既能表现激昂壮丽的乐章,又能演绎细腻委婉的曲调,是中国民族音乐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古筝的演奏技巧丰富,包括左手的按、滑、吟、颤等技巧,以及右手的挑、劈、勾、抹、打、摇等技法。这些技巧的运用使得古筝能够模仿自然界的各种声音,如流水、鸟鸣等,因此古筝又有“万音之王”的美誉。
古筝在中国音乐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不仅在传统音乐中扮演重要角色,也在现代音乐、电影配乐、甚至流行音乐中都有所应用。许多著名的古筝曲目,如《渔舟唱晚》、《高山流水》、《二泉映月》等,都深受人们喜爱,体现了古筝艺术的独特魅力。
1、古筝的构造
古筝的构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 琴身:由共鸣箱和筝头、筝尾构成。共鸣箱是木制的,内部空心,用于增强声音的共鸣效果。筝头上有弦轴,用于调节弦的松紧;筝尾则固定共鸣箱的后端,保持琴体的稳定。
2. 弦线:通常为21根,用丝、尼龙或钢丝制成,按五声音阶或七声音阶排列,通过弦轴固定在筝头上。
3. 琴码:也称岳山,是支撑弦线的木制小桥,位于共鸣箱的中部,弦线通过琴码落在共鸣箱上。
4. 琴弦:演奏时,手指或琴槌通过琴弦振动产生声音。
5. 琴面:共鸣箱的上表面,通常装饰有精美的图案,如山水、花鸟等,既有艺术性,又能保护共鸣箱。
6. 琴槌:演奏古筝时使用的工具,通常由竹或塑料制成,一端为圆头,用于敲击弦线。
古筝的构造设计旨在实现音色的丰富和音量的饱满,同时兼顾美观和耐用性,体现了古代工匠的智慧和艺术追求。
2、古筝的保养
古筝的保养对于保持其音质和延长使用寿命至关重要。以下是一些基本的保养建议:
1. 避免阳光直射和潮湿环境:古筝应存放在通风、干燥、温度适中的地方,避免阳光直射和过度潮湿,以免琴体变形或音色受到影响。
2. 定期调音:根据使用频率和环境变化,定期调整弦的松紧度,保持音准。
3. 清洁保养:使用软布或专用的乐器清洁剂定期擦拭琴身,保持其表面清洁,避免灰尘和污渍影响音色。
4. 避免碰撞:在搬运和存放古筝时,要轻拿轻放,避免琴体受到剧烈碰撞。
5. 适时上弦油:为保持琴弦的润滑,可定期在弦上涂抹专用的弦油,但不宜过多,以免影响弦的振动。
6. 专业维修:如遇到琴体损坏、音色异常等问题,应及时送至专业维修点进行检查和修复。
通过正确的保养,古筝能够保持良好的状态,为演奏者提供稳定、美妙的音色。
古筝,这门使用两个棍子敲击的中国乐器,以其独特的音色和丰富的表现力,承载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深受人们喜爱。通过恰当的保养和传承,古筝将继续在音乐的舞台上绽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