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执行方没钱执行费怎么办

被执行方无力支付执行费时,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措施:
1. 申请减免:
如果被执行人确实经济困难,可以向法院提交书面申请,请求减免执行费用。法院会根据被执行人的经济状况进行审查,如果情况属实,可能会酌情减免。
2. 分期支付:
可以与法院协商,将执行费用分阶段支付,这样可以缓解被执行方的经济压力。但需要注意的是,分期支付需要得到法院的同意,并且可能需要提供相应的担保。
3. 执行财产:
法院在执行过程中会调查被执行人的财产情况,如果发现有可供执行的财产,即使不足以完全偿还债务,也可以优先用于支付执行费用。如果被执行人有隐匿、转移财产的行为,法院可以依法追责。
4. 执行担保:
在某些情况下,被执行人可以找担保人提供担保,担保人承诺在被执行人无法支付执行费用时,由担保人代为支付。
5. 执行和解:
可以尝试与申请执行人进行和解,通过调整债务偿还方式或金额,以降低执行费用。如果申请执行人同意,法院可能会根据和解协议调整执行费用。
6. 法律援助:
如果被执行人是低收入或困难群体,可以寻求法律援助,由法律援助机构提供法律咨询和代理服务,帮助处理执行费用问题。
7. 执行异议:
如果被执行人认为执行费用计算有误或不合理,可以向法院提出执行异议,请求法院重新审查并调整。
8. 执行中止或终结:
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如被执行人丧失劳动能力、生活困难等,法院可能会裁定执行中止或终结,但这并不意味着债务的免除,只是暂时停止执行。
1、执行费由谁承担
执行费通常由被执行人承担,这是基于“谁败诉谁负担”的原则。在法院判决生效后,败诉方即被执行人应当承担执行费用,包括但不限于法院执行过程中产生的评估费、拍卖费、公告费等。但如果执行过程中发现被执行人的财产不足以支付全部债务和执行费用,申请执行人可能需要承担部分或全部执行费用。在某些情况下,如申请执行人申请执行的金额明显低于执行费用,法院可能会要求申请执行人预付执行费用。
2、执行费的计算标准
执行费的计算标准通常根据执行标的额来确定,具体计算方法根据各地法院的规定可能会有所不同。在中国,根据《诉讼费用交纳办法》的规定,执行费按照执行金额或者价额的一定比例收取,例如,执行金额在1万元以下的,按照每件50元收取;超过1万元至50万元的部分,按照1.5%的比例收取;超过50万元至500万元的部分,按照1%的比例收取;超过500万元至1000万元的部分,按照0.5%的比例收取;超过1000万元的部分,按照0.1%的比例收取。此外,对于非金钱给付的执行案件,执行费按照实际执行的费用收取。
在执行过程中,如果被执行人遇到经济困难,可以尝试通过上述途径解决执行费用问题。同时,法院也会根据实际情况,对执行费用进行合理的调整和处理。